越国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夏代,始祖是少康帝的庶子无余,最初封在会稽,以此来供奉夏禹的祭祀。经历了三十多代,到了允常才首次开始称王。此时,邻近的吴国崛起,欲称霸中原,越国处于吴国的后方,自然成为吴国的心头之患,两国的冲突与交战在所难免。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允常去世,其子勾践即位,新老交替之际对越国发动了进攻。两军在檇李对阵,勾践发动敢死之士,排成三列走到吴军的阵前,突然全部自刭而死,吴军十分惊异,注意力都被吸引,此时越军发动突袭大败吴军,混乱中吴王阖闾手部中箭,狼狈退回国都,不久创伤发作病逝,临终前嘱咐其子夫差勿忘越国的仇恨。
檇李之战的胜利,令越王勾践有些飘飘然,忘却了吴越两国固有的军事差距。公元前494年,勾践知晓吴王夫差日夜勤兵,时时不忘报仇,打算先下手为强,不听范蠡的劝谏,一意孤行发兵伐吴。吴王夫差以精兵迎击,在夫椒击败越军,勾践只以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被吴军围困。
勾践被现实惊醒,主动向范蠡道歉并询问接下来的打算,范蠡建议持厚礼请和,实在不行只能屈身为奴了。勾践于是派大夫文种去吴国请降,吴王打算同意,伍子胥劝谏不可,文种退回,勾践打算决一死战,文种劝谏可贿赂吴国太宰伯嚭,于是在伯嚭的引荐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劝谏,同意了越国的归降。
勾践回到越国后,吸取之前的教训,卧薪尝胆,礼贤下士、关爱民众。将政事交由文种处理,军事由范蠡打理。归国七年,厉兵秣马准备报吴仇。此时吴国军事正强,与中原的晋国争霸不落下风。因此大夫逢同劝谏勾践说要隐藏锋芒,不要引起吴国的猜疑,以免惹来祸端。同时建议联合齐、楚,亲近晋国,看准时机,做万全的打算。于是勾践继续隐忍,发展国政。
过了两年,由于北上争霸的顺利,吴王夫差逐渐骄纵,打算去攻打齐国,伍子胥始终认为越国才是腹心之患,建议先伐越。夫差不听,北上在艾陵击败齐国并俘虏了高昭子、国惠子。夫差更加志得意满。并在庆功会上讽刺伍子胥,子胥严肃的告诉吴王不要高兴的太早,夫差很生气,子胥以自杀威胁,吴王才稍止,不过此时两人的关系已濒临破裂。文种了解了吴国内政的混乱,于是劝勾践以借粮试探吴国对越国的态度,子胥不同意借,吴王还是允许了。伍子胥长叹吴国迟早被越国灭亡。伯嚭听到此话,乃向吴王进谗言称伍子胥有反意,并与越国大夫逢同一同向吴王说伍子胥的坏话,起先夫差并不听信,待伍子胥出使齐国将其子托付鲍氏后,夫差震怒称子胥欺我,乃赐属镂剑令其自裁。子胥长叹,命死后将其眼置于吴东门,亲眼见越军入城。
此时吴国内政已十分混乱,正直之士相继离去,只剩阿谀奉承之人。公元前482年,志娇气傲的吴王夫差带领吴国精锐北上黄池大会诸侯,准备称霸中原,国内只留太子友和老弱残兵驻守。勾践认为机会到来,于是发动水路大军近五万人伐吴。(所谓三千越甲可吞吴,只是为了表明勾践复国的艰辛和决心,但却与常理不符。)破吴都城,杀太子友。吴王夫差得知这一情况,由于正与诸侯会盟,乃不声张,待会盟结束后,持厚礼向越国请和,勾践认为此时还不足以一举灭掉吴国,于是同意讲和。由此也可看出三千越甲可吞吴是不可能的。
经此一役,吴国丢失了政治中心,内政难以维持,精锐部队又在与晋、齐的争霸中伤亡殆尽,面对越国的君臣一心,兵精粮足自是招架不住。公元前475年,在被围困了三年后,吴王夫差引败军至姑苏山下谴使请降,希望勾践能像当年一样赦免自己。勾践此时也发了怜悯之心,打算答应请求。范蠡劝谏他不要重蹈夫差的覆辙。于是勾践回复夫差将其安置在甬东,做百户之王。夫差不堪受辱,乃自杀,吴国灭亡。勾践同时杀了奸臣伯嚭。
平吴后,勾践引兵度过淮河,与晋、齐会与徐州,并向周王进贡,周王赐其胙肉,并封伯。此时越国橫兵江淮间,诸侯都来祝贺,称霸中原。
勾践死后,传了八代,到越王无疆,此时越国的实力已大不如前,然而无疆好大喜功,仍妄想着争霸中原,盲目的北伐齐,西伐楚。公元前333年,被楚击败。越国彻底沦为蕞尔小国。
为越国称霸做出最大贡献的两个人文种、范蠡两个人的命运也是完全不同。越称霸后,范蠡知勾践是可与之同苦,不可与之同乐之人,乃放弃一切功名毅然而去。临走时给文种留下“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劝言,文种乃称病不朝,后被人进谗言谋反,被勾践赐死。范蠡则四处游荡,从事商贸事宜,积累金千万,后定居陶地。终老于此,世人称为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