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楼由来
陶制楼阁 供逝者享用
汉代人讲究“视死如生”,深信人死后有灵,殉葬器物可供来生享用。桓宽在《盐铁论》中说:“今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因此专门制作一些供死者在阴间所用的器物,又称为“明器”。在汉代墓葬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还有大量的陶制品——除了陶壶、陶罐等实用器外,还有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制成的模型,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它们用来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
同时,汉代崇尚高台,当时的神仙学家公孙卿说过:“仙人好楼居”,认为仙人都喜欢住在高楼之上。随着东汉庄园经济的发展,各地豪门大族为加强防范,便于观察敌情,更是热衷修建高楼。
陶楼赏析
通高144厘米 精美绝伦
德州市博物馆馆藏的东汉陶楼,长64厘米,宽36厘米,通高144厘米,为仿木建筑的灰陶质明器。它共有四层,底部为长方形基座,正面中央为斜坡漫道,各层均饰有斗拱及廓沿,楼顶为庑殿顶(庑殿顶是一种四坡排水的屋顶。在后代的建筑中,庑殿顶常用于宫殿、坛庙等建筑里重要的殿屋、楼阁、门屋、门楼中,属于高等级的屋顶形式),楼脊与二层立柱均有鸟形陶饰,三、四层门窗两侧各饰一陶俑,二、三、四层门窗饰雕刻菱形图案。该陶楼整体高大,造型逼真,结构合理,制作精巧,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制陶工艺
低温铅釉烧制 只做明器
陶楼运用的低温铅釉技术,是汉代陶瓷工艺上的杰出成就,流行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北方地区,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北方釉陶”。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摸索,制陶的工艺、造型、装饰技术 不断进步,产生了低温铅釉陶,以铅化合物作为助溶剂,在800℃左右胎釉一次烧成。铅釉陶在东汉时期极为盛行,但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低温铅釉陶器只见于墓葬,而不见于居址,说明它是专门作为明器随葬而制作的,而不作为实用器,这是受自身局限的影响——其烧制温度较低,造成胎质不坚、吸水率较高、釉易脱落变质等缺点,再加上铅釉对人体有害,故只能作为陪葬品出现在墓葬中。
陶楼的出现是汉代建筑史上的杰出成就,是现实建筑的写照和反映,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