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
夏天的清晨六七点的样子,一群小伙伴,你喊上我,我带上䦆头和自制的装药袋子;带上干粮,朝着那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对,他们是要去“挖药”。
小小年纪,小的有小学三年级的,大的有初中一二年级的。没有人觉得,六点多起床太早了;一把䦆头,一瓶水,一些干粮,加起来有四五斤的样子应该有了,也没有人觉得太重背不动;他们要去的,是那六盘山脉中的一些大山里(当地人起名:莲花沟、香炉山、簸箕掌、石瑶沟……)。远不远?从小村庄走到有药的山上,如果有计步器,应该是超过20000步的。可是他们,说说笑笑,似乎不知道肩上的负重,不知道路途的遥远,以及这负重和路途带来的疲惫;他们也没有计步器,没有手表看时间,大致也是跟着太阳起落辨别时间,在山里时,也是跟着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一群小伙伴,叽叽喳喳,路过田地,走过小河,走过没有人家的一片片坟地……当遇见一条比较宽大的河,顺着河流朝东走(向着太阳走去)不一会儿就到山底。“今天去香炉山以及香炉山后的那一带挖吧?”带头的大一点的孩子建议,其他人没意见,都跟着大哥哥大姐姐走。于是,边上山边找“药”,这个季节,他们挖的是柴胡。如今,很多和他们这样年纪的小孩子,应该已经不认识这种植物了。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柴胡,中药名。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柴胡是常用解表药。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挖药
找到一颗柴胡,就挥起䦆头,挖久了孩子们都已经很有经验了,基本一䦆头就能挖出一颗柴胡,从草皮和泥墩里,找出柴胡根拔出来,拧掉叶子,装进自制的挖药袋子里。他们装药的袋子,是用大米袋子或者小点的化肥袋子,从袋子里边的中间部分往外翻,长长的袋子被折成它本身的二分之一左右,袋子变成了两层,在夹层的两侧各装入一颗石子或者杏核,用一根绳子将石子封绑起来,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单间挎包的样子。每个孩子肩上都挎着这样一个袋子,将挖好的药装进去。
这个劳累的过程是叠加的,所以劳动所获也是随劳累程度越来越少的。九十点钟,是一天中收获最多的时候,刚上山,一整天的体力消耗才刚开始,药袋子也不重;渐渐的,走的路多了,抡起䦆头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腿酸,胳膊酸,手指因为多次掐断柴胡叶子而越来越疼了;手掌可能已经有不止一个的水泡……十点过后,他们要歇一会儿。泥土手,没地方洗也就不觉得脏;喝几口自带的瓶装水(他们可是没有保温杯,没有纯净水,这个瓶子,可能是吃罐头留下来的,也可能是从亲戚朋友那里收拾来的空饮料瓶),吃几口家里带的馍馍,歇息期间,比一比谁挖的药多。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讲点笑话,唱几句歌,过的好不开心……
时间也快,一眨眼太阳已经当头照了。这是他们最不喜欢的时间,太晒了,这个感觉,来自于本身被晒的难受。而不是担心他们担心晒伤皮肤,晒黑了怎么办;因为他们压根没有这个意识;暑假期间,黄土高原的紫外线……他们完全没有概念,他们在乎的,只是多挖一些药,多赚几块零用钱。
中午十二点到一两点的样子,小一点的孩子,体力已经跟不上了。干粮也吃的差不多没了,水也喝干了。这时就顾着抓个蝴蝶,追个山雀,发现一条小蛇看一看逗一逗,找一找有没有野草莓,可以解馋解渴……或者望望远处,看看有没有潺潺清泉可以让他们饮个痛快!
这个时候,要是发现一片野草莓或者远处的一股清泉,那就精神大振,呼喊着小伙伴们赶紧一起来!已经顾不得挖药了……毕竟,他们真的还只是孩子。
吃完野草莓或者喝完山泉水,来了精神,太阳也渐渐偏西不那么列了。他们又打起精神开始正经工作:找柴胡挖!
“交药”
太阳西下的速度真是快,他们感觉还没完全发挥好呢,已经到了下山的时间。带头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走在前面,招呼大家跟着一起走,边挖边往山下走去。时间把握的刚刚好,太阳完全从山上落下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山脚,到了“交药”的地方。他们之所以去挖,是因为有人收,而且,那个时候柴胡一斤一块几毛钱或者两块钱,那可真是很值钱的。
大一点的孩子,这一天好的话能换回十块钱左右,小一点的也有五六块,那可是好多生活费呀!这可不是他们自己的零花钱,而是将这钱存起来,或者做下学期的学费,或者给父母添补家用!
六盘山脉的情怀!忘不了的当年“挖药”的暑假生活和那些小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