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抗议哈佛明显优待富足的白人家庭孩子,特别是家里有哈佛毕业的,歧视了其他学生,几个亚洲学生甚至搞出游行,上升到种族歧视,他们认为考试是机会平等的,应该全球考生一视同仁,您怎么看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稀缺”这个概念。
稀缺来自两个方面:一、你想要的别人也想要,除非这个东西无限多,要不然一定有争夺。如美丽景色的人山人海,北上广深的房价飙升,
二、人的需求是无限的,有了口饭就想再来个菜,有了素的想来个荤的,来了荤菜又想喝点小酒…
既然资源是稀缺的,那选择就不可避免,只要选择就有歧视,只是我们平时用区别对待来代替歧视这个词,可是在经济学歧视是个中性词。
歧视有两个起源,一个是偏好,到菜市场,买个这家摊位的青菜就歧视了其他卖青菜的;喜欢王菲,买她的唱片就歧视了其他歌者;选择你爱人就歧视了其他女生。一个是信息不对称,好大学录取高分者歧视了分低者,因为分数这个信息大学比较好获取,获得考生的其他信息要付出很大代价;比如你看见老虎肯定是跑得远远的,这是歧视老虎,你为什么不多了解下这只老虎呢?也许它只吃素。了解老虎付出的代价太高,跑是最好的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人会以偏概全作判断,因为信息费用太高,虽然以偏概全不对,但与要付出的成本比,这个错误可以接受。
选择无法避免,歧视无法消除,歧视合理吗?
改革开放后不久,温州商人迅速崛起,人称温州帮。做生意就会遇到资金问题,但是温州帮的人没问题,缺钱了其他温州商人会借给他,甚至手续都没有,大家知道就行,这种相互帮助的形式帮温州人把生意做到全国每个角落。温州人在这个的圈子有自己的道德约束,有自己的关系,有自己的信誉,这些都是生意信用的保障。可是你不是温州人,想借他们钱周转,就困难重重了。歧视温州以外的商人,让温州人资金利用效率更高,也更好保护自己。歧视是有建设性的。
如果限制歧视呢?2008年的次贷危机过后很多经济学家将矛头对准资本家,说他们太贪婪,可资本家一直都是贪婪的。始作俑者是美国政府,次贷危机之前美国人借贷买房是要经过严格审核的,这样只有一些经济有保障的人才能买到房,穷人根本借不到钱。一些人借题发挥说银行歧视穷人,偏偏穷人中黑人居多,政府当然不能被扣个种族主义的帽子,便发文让银行放松贷款审核,并且威胁要是查出银行歧视弱势群体就罚银行钱,很多钱。同时让具有政府背景两大房地产公司收购房贷合同,银行看懂了,风险由政府承担,那还怕什么,借呗!做广告让人来借!房价就这样蹭蹭涨上去了。结果呢,大家都知道。这便是限制歧视的恶果。
歧视是合理的且无法消除。
但歧视必然要付出代价,所有不选择的都是代价,你歧视得越多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我们知道农村是非多,鸡毛蒜皮都能大打出手,背后的逻辑是歧视对方对生活造不成多大影响,自家过自家的;大城市不一样,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的合作越来越多,随便区别对待的人都有可能在明天需要他帮忙,歧视的代价就很高。之前一个新闻,有人对送外卖的语气不敬,那个送外卖的往餐盒里吐痰。只有当代价很大的时候人才会努力减少不必要的歧视,所以竞争越激烈的地方人越是豁达大度,兼容并包。如果你是个少数派,竞争激烈的地方就是你的安乐所。
当歧视付出的代价很小时,人会纵容自己的歧视,当付出的代价很大就会节制歧视的习惯。
理解了稀缺必然导致选择,选择就有歧视,再来看公平就容易多了,哈佛的做法对吗?北京上海偏爱本地区考生对吗?
机会不会平等,结果也不会平等,因为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