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传世书法真迹《鹡鸰颂》,历代很多名家题跋,除了因人废字的蔡京、蔡卞兄弟外,还有一位人称“淡墨探花”的清代书法家王文治。
王文治(1730-1802), 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十二岁便吟诗作书, 二十多岁时就书名遐迩。工画尤擅墨梅,韵致卓绝,并精音律之学。诗有唐人风范,自成一家,著有《梦楼诗集》等。
乾隆二十一年(1756)王文治随从出使琉球,琉球人素好书法,知其是中国书法名家,纷纷重金求书,视为至宝,一时书名风靡。当时朝鲜人来华,专门以饼金购得王文治书法以归,其书法声名远播海外。日本很多博物馆如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藤井齐成会有邻馆等皆珍藏有王文治的墨宝。
乾隆二十五年(1760)王文治高中一甲三名进士(即探花), 四年后以翰林侍读出临安(今云南建水县)知府,不久因失职辞官,厌恶官场吏事,遂不复出。往来于吴越之间,主讲镇江、杭州、丹徒等书院。乾隆巡视江南经过钱塘时,在寺院中看到王文治所书诗碑文后,降旨再度征他出仕,他却力辞不就。
王文治早年习书从笪重光人手,楷书师从褚遂良,行草书则学自《兰亭序帖》和《圣教序》,用笔取法赵孟頫和董其昌,尽得董太史神韵,并兼师张即之、米南宫,而得力于李北海。其书运笔柔润,意绪婉美,极富书卷气,士大夫得其片纸尺牍而拱若珍璧,和刘墉、翁方纲、梁同书被合称为“清四家”。
他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这与他的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故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国朝刘石庵相国(刘墉)专讲魄力,正梦楼太守(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
钱泳认为王文治中年得张即之书迹临摹,遂入轻佻一路,如同秋娘傅粉,骨格清纤,姿态自佳,而欠庄重。此论虽取贬义,但对王文治的书风特色的譬喻,还是比较精当的。从传世真迹来分析,王书运笔柔润,墨韵轻淡,行间布白,疏朗空灵,气格风神极其婉美,近于董其昌的书风而更加妩媚。
此作品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但无董氏书法的圆媚、轻滑之弊。究其原因,董氏用笔以转为主,转多折少;王氏用笔以折为主,转少折多,故显得果断有力,干净利落。其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深得《兰亭》、《圣教》遗韵,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笔端处处流露出秀润的姿色和不羁的才情。
王文治罢官后关注佛经书法,晚年更归皈佛门。其好友“桐城派”领袖姚鼐云:“其诗与书尤能尽古今人之变而自成体。尝自言,吾诗、字皆入禅理也。”缘于此,他晚年书法脱尘去俗、淡而有味,充满着佛家清虚超脱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