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总会有人感叹当今社会比起古代儒学社会相差甚远,甚至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在日用而不自知的时代,儒学的很多思想其实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行为,都说切忌纸上谈兵要付诸实践,人们明明早已将长幼有别,尊卑有序,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仍然会被称之为生活在一个儒学逐步丧失的时代呢?
礼,在我的心中一直不太被看重,甚至有时会给我一种压迫感。小时候,父母总是教导我,要有礼貌,看到长辈要叫,或许父母都是以同样的方式来教导自己的儿女,只是遗憾的是,很少有父母意识到在自己的表述下,礼已经变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答案,就像数学题一样,只要孩子算出1+1=2,他就对了,他就是有礼貌的小孩,算成1+1=3,他就错了,他就是没有礼貌的小孩。这就是礼给我的感觉,有点突兀,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
法国在启蒙运动开始之后逐步产生了一些朦胧的意识,直到法国大革命成功后才形成了一句清晰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光看这简单的六个字,或许很难想象它们的产生,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单从婚恋方面来解释,为什么法国一直是浪漫爱情主义的代名词?早在启蒙运动之前,法国贵族的婚姻是基于政治的目的而产生的,因此他们只需要依靠结盟关系来维持双方的利益,婚姻双方不需要有过多的认识,可在启蒙运动兴起之后,自由的意识逐渐在贵族圈兴起,贵族纷纷在婚姻之外寻找婚恋自由,于是有情人这个事情便成了一种时尚,不光男人有情人,女人也有,甚至夫妻双方都觉得不稀奇,情人就成为了婚恋自由的一个外在体现形式。在法国大革命结束之后,没有了贵族,由此婚姻是基于爱情这个理念才慢慢的进入到人的意识之中。
平等,在我的认知中,它一直都是礼的对立面。它告诉我们个体平等、权力平等,创造出了一种无阶级压迫的思想交流形式,有了它,我才意识到我们要听的不是老人言 而是听取老人们的建议后再做出自我的判断。可是针对于这一点,礼学在大众的表现方式上已经将老人言变成了一种命令,变成了年轻人要听老人言的强制规定。
有幸听到书店前辈对于礼的解释,他用绘事后素和欢迎光临的例子,让我感受到了礼的魅力。礼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它不是一个过程中的行为,而是一个行为后的结果。平等是一种认知,它引发了过程中的行为。东方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给我更加温婉的感觉,一直以来我都没想明白用哪个词语来表达出产生这般不一样的原因。现在想想,大概就是这个情字把。
只因我认为我们是平等的,所以表现出了对你的尊敬,于是礼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