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规训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5期“规”专题活动。

古人说“三岁看老”,从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一个人成年之后甚至年老的状态,虽然事实上不至于这么夸张。但这至少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小时候的环境、教育、规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来自童年的一些东西,是需要背负一身的。

现在社会普遍上是非常重视下一代的童年引导和教育的。这体现在对孩子报很多课外补习班、兴趣特长班,带孩子参加夏令营等体验性、成长性活动。而在我这一代,乃至于我的父辈,是没有这么多的教育方式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验的多元化,无疑对于塑造孩子多元健康的人格特征、提前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天赋是大有好处的。

但是这些主动性的教育培养,远不及家庭言传身教带给人的潜移默化的效果。对于我来说,我小时候父母并没有给予我太多的主动性的教育和引导。比如:教育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只有我的母亲,在和父亲吵架之后会告诉我:你要好好读书。

但是,他们自己平日里的行为举止,毫无疑问成为教育我最有效的方式。如果说我现在读书还过得去,那我像与我的母亲是有关系的,她不仅直接告诉我你要好好读书。还引用她和我父亲的例子告诉我,不读书所导致的后果,例如终日辛苦奔波也不够丰衣足食。这无疑是一种规训,间接地传递给了我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再次,我父母不幸的婚姻也成为我想逃离这个家庭乃至我的故土的一个原因吧,这也是一种规训,只是它是负向的。实际上,也可称之为一种保护机制,人总是倾向于逃避痛苦、追求幸福,哪怕幸福实际上很短暂。

但在这里我并不鼓励这种负面的压力式的规训和引导方式。这种方式固然可以推着一个人往前走,但当他走到某一个阶段时,很容易就会发现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和价值。我个人鼓励一切温和、鼓励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在童年时候,这种教育方式最能够促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如同刚出土不久的嫩芽,需要其他的大树草木为它遮风挡雨,以使得其安全茁壮成长。这种情况下,温良的教育方式显然比狂风暴雨式的规训更加适宜。

规训一词,听起来就是一种略显强硬、带有压力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名义上是引导孩子走向正途,但多数时候反而成为压制孩子天性、成为家长们借助孩子来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孩子的一种工具。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任何方式、任何行为、任何活动都能成为培养孩子、发展孩子的途径。所以,也是借助这篇文章来号召家长们较少使用规训,更多的是和孩子一起参与、一起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