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养女儿的家庭要招女婿了,不仅仅是姓氏的问题,更是心理优势的问题。我说的心理优势是指什么呢?
举个例子。我们以前是不跟双方父母住的,就我们一家三口住一起。我觉得这种模式是最好的模式。那么假使我跟我老公发生了摩擦、口角、争执、矛盾,我跟我老公是势均力敌的,我们的力量比是1比1,我女儿基本中立,有时还帮着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老公是没有心理优势的,他最终很大概率上会服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最终也会反省自己,是否有不当之处。
然而这几年,我们是跟公婆一起吃饭、一起生活的,虽然有各自的房子,但是在同一幢,平时老公在父母家的时间比在自己家的时间还多,除去睡觉时间的八、九个小时不算的话。撇开可能有的婆媳矛盾(从来没有显性爆发过,即没有撕破脸),撇开跟年纪大的人生活习惯不同等问题,毕竟这些都是小问题,我老公对我说话不客气了很多。他为什么敢对我说话不客气?不可排除的其中一个原因,他觉得我和他以及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父母肯定偏向他的,一旦他跟我有吵架,他父母立即与他形成统一战线,那他跟我力量的比例就是3比1。
就说昨天吧,我在网上买的枸杞到货了,快递送到我婆婆那里。吃过晚饭,老公态度恶劣地很不耐烦地说:“自己的东西拿上去!等一歇忘记掉了么又都是我的桑为(都是我的事)!”我婆婆默认地笑笑。我心里就不高兴了,第一,我没有忘记掉。第二,就算我忘记掉,你帮我拿一下又怎么了?你作老公,帮老婆拿一下快递都不情不愿,我要你这种老公有什么用?不过我没有发作。我从来没有当着我婆婆的面和我老公吵架。因为我明白自己处在3比1的局面,一旦吵架,对我是不利的。我就笑嘻嘻地跟老公说:“如果我忘记掉了么,就是你光荣的任务了呀。我享老公的福不是很应该的嘛?享老公的福都享不到,我还能享谁的福?”其实我已经是在打圆场了。不料我老公板着个脸,一脸不屑地说:“稀奇你会说啊?!”
今天也是,今天傍晚的时候,给老公打了电话,问他回不回来吃晚饭。他说回来的。其实我还想问他,晚上还出不出去。但是他挂了电话。其实我是想跟他说昨天当着我婆婆的面对我发脾气的事情,因为昨天他回来得晚了,而且一回来就到阁楼上房间去了,所以昨天我没说。
然后到饭点了,我就下去(婆婆那里)吃晚饭了。老公正在炒菜。一边炒菜一边横眉冷对地说:“你打杂卵的电话给我啊?你自己在下面了么打打看呀,自己还在楼上打杂卵啊?”
我笑着说:“不可以打的是哇?不可以打么我不打了。”
从来不当着婆婆的面发作。不过,今天私下里我已经跟他交流过,“我们夫妻两个私底下说什么都不要紧,当着你 妈的面,你对我说话态度不好,这个性质就两样了。”这话他倒勉强能够接受。不过,我一开始跟他交流还能心平气和,说着说着就情绪激动了,啪啦啪啦说了一堆。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冷静的,话不在多,在于抓住重点。以后一定要记住,切忌啰嗦。
再从这件事情来深入分析,假设我不是和公婆生活在一起,而是我老公和我以及我父母生活在一起,他敢这么对我说话吗?如果是这样,那也是3比1,只不过,我3,他1。他完全没有心理优势。
只是,我也不大喜欢和我妈朝夕相对,至少年轻时是这么想。我从小就在我妈无比啰嗦的“念紧箍咒”中长大,一心想要离开她。只不过,现在,我不反感了,觉得妈老了,呈现出老弱之态,看着有点心酸。她啰嗦我也乐意听,毕竟我是她最疼爱的,也是她认为最亲近的人,她不向我啰嗦,还能向谁啰嗦?有人对自己啰嗦,也是幸福、美好的事情。我觉得我现在非常非常的有耐心,至少对我妈如此。
有点偏题了。结婚都讲究个“出嫁”还是“招女婿”。其实,这不仅是一个姓氏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跟哪一方父母生活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优势”的问题。现在,和老人一起住的夫妻少了,因为很多儿媳妇不愿和公婆一起生活;同样的,女婿也不愿和丈母娘岳父朝夕相对。其实,我觉得,夫妻自己带着孩子住,不要跟任何一方父母一起,是最好的模式。这样,婆媳之间、丈母娘女婿之间、婆婆跟妈之间,彼此都是客气的,夫妻之间也是势均力敌,1比1,黄金比例,比调和油还要调和。不过,如果其中一方父母身体不好,需要和子女住在一起,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有了矛盾,也不能怪任何一方父母,关键还得看子女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