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深度的心灵感应,意味着绝对的同频,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一起时,心灵感应发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
婴儿初期,有原始母爱贯注特质的妈妈。会敏感地感知到孩子的需求,像有心灵感应一样,及时回应婴儿。是说妈妈对婴儿需要的领会,母亲的全神贯注,是紧随着她孩子的需要,就像她自己的需要一样。
感受到对方的感受,甚至产生深度的心灵感应,在这个爱的过程中,“我”和“你”好像都消失了。
心中有孩子
原始母爱贯注的另一个翻译就是,“心中有孩子”。这个概念,可以从相反的例子去理解。
武老师讲的例子,女孩在一岁时,一天早晨妈妈带她去小卖部买东西,买好东西后,妈妈转身就去上班了,把她忘在小卖部了。
到家后妈妈才发现孩子不见了,却根本想不起来自己把孩子丢在哪儿了,幸好,小卖部老板是好人,一直在帮她看孩子。这种事情发生一次就够雷人了,她居然多次把她弄丢,可以说是“心中没孩子”的典范了。
每年夏天都会听到类似新闻:父母把孩子忘在车里,发生这种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样的父母“心中没孩子”。
这类人,就好像他们心里头谁都没有似的,好像最多只有他们自己,用客体关系理论讲,就好像他们心中没有住着一个“客体”,没有谁进驻到他们心中。
所以“心中有孩子”并不那么简单,母亲会一直牵挂着孩子,而孩子发生一些事情时,母亲就会感应得到。
那可以通过努力,和孩子建立感应关系吗?或者心中没有住着谁的人,可以去和谁建立这样的能心心相印的关系呢?
武老师认为办法是,全神贯注地去和一个人在一起。前面说的“原始母爱贯注”中的贯注,可以理解成母亲对孩子的全神贯注。
正面例子
一位朋友在省会城市,很有经济实力,学了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课程,加上她特别热心,就成了当地富人圈里的心理咨询义工。
她本来是一个严重不及格的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养育非常有问题,这也是她学心理学的直接原因。她妈妈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是个糟糕的母亲,糟糕的母亲,养出不合格的妈妈,非常常见。
她本人是个工作狂,习惯性忽略孩子,对孩子了解有限,更不要说心灵感应了。学了心理学后,决心改变家庭里的轮回。
所以孙子出生前,做了详细的计划,请了三个保姆,还用心理学知识教她们,要保姆和她一样,第一时间及时回应孩子,之所以请三个保姆就是因为,她的儿媳虽然尊敬婆婆,但不是很相信心理学。
孙子出生后,她和保姆们都全神贯注地,把注意力放在小家伙身上。当她这样时,她儿子常常会莫名其妙,对她大发脾气,她觉得儿子在嫉妒。
可能心思是:我早就认了,我姥姥很可怕,所以我妈妈是不及格的妈妈,但为什么在我儿子身上,你就可以给出高质量的爱,为什么当时没给我!
孙子出生后第44天,一家人在吃饭,吃着吃着,她猛地站起来说,孩子醒了哭了,要去抱孙子(餐厅离婴儿房远)。儿子再次对她发怒,说她神经质,问其他人听到没有,都说没有,但事实是:孙子的确醒了,在哭。
其他人都没听到,唯独她听到了,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因为她的注意力都在孙子身上,所以她的感官都对孩子打开,因此变得加倍敏感。
而这次,儿媳也对她展现了愤怒。她的理解是:儿媳应该是感觉到自己的孩子,被婆婆抢走了。这时她觉得自己应该退一步,于是把三个保姆的管理权交给儿媳,也跟儿媳介绍了,怎么带孩子。
几天后,儿媳激动的对她说:妈妈,孩子什么都知道。大人容易认为婴儿懂什么,但当儿媳全神贯注地关注孩子时,她发现不仅自己可以对孩子有敏感的感应,孩子更能敏感地回应妈妈,母子间这种回应的质量,远胜过其他关系。
很多母亲能真切感受到这一点,这也容易导致她们会对丈夫变得越来越忽略,当然前提可能是,丈夫和她的关系质量比较差。
最后一个故事
一个朋友,家里很有钱,是个高知家庭,请上文这个朋友,作为心理咨询义工去帮忙。原来这个家庭生了个女儿,患有肌无力,三个月了一直在哭,基本没睡过,整个家庭都快崩溃了。
这位义工去了后发现,小女孩的床周围,安了4个摄像头,因为这家人很想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心理咨询中有个说法叫“房间里的大象”,是说心理问题有时像大象一样显眼,但当一个人或家庭,自己看自己时,就会忽略这个“房间里的大象”。
这个家庭也一样,他们安了4个摄像头,试图发现什么,但徒劳无功,而这个朋友一去,就看到了“房间里的大象”。
小女孩的妈妈和姥姥是带孩子主力,她们一直抱着孩子,还会使劲颠,这样小女孩的哭声是最低的,可当她们抱着孩子时,基本没有和孩子四目相对,缺乏交流。
于是这位义工想了个办法,弄了个小游泳池,给孩子套上游泳圈,她和孩子的姥姥,一人牵着孩子的一只手,试图安抚孩子。
但几分钟内,孩子的姥姥不断起立坐下,还有三次短暂离开,根本不能全神贯注在孩子身上。于是她叫了孩子的爸爸来替换姥姥。
他们牵着孩子的手,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几分钟后孩子不哭了,当孩子的哭声和啜泣都停下来时,一份巨大的安静降临了。
接着孩子有了困意,这位义工建议把孩子放到床上去睡觉,同时她和孩子的爸爸仍然一手拉着孩子的一只手,孩子就这样安稳地睡了几个小时,这是孩子出生三个月以来,第一次能这么安稳地睡觉。
武老师认为,这就是全神贯注的力量。
全神贯注,和“你在,所以我存在”是一个意思。当“你”全神贯注地带着爱关注着“我”时,“我”就感觉到了“你”的存在,同时“我”觉得“我”也存在了,心神就可以安宁下来了。所以说“心中有孩子”,“心中有你”是一件很深刻的事情。
说一下结局,女孩三岁后再去诊断,发现已经不是肌无力了,虽然她的肌肉还是有些软,但接近正常水平。
当然,这个病因和自愈的真相,究竟如何,资料不全无法确知了。但武老师对此的看法是:
这个家庭是几代单传,所以很想要儿子。发现是女儿后,全家都很失望,但高知家庭意识上都表达了对女儿的接受,但心里的失望级别很高。武老师认为,这种失望婴儿是能感觉到的,于是这份巨大的不被接受感,就变成了身体上的无力。
不仅是婴儿需要母亲的全神贯注,实际上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能有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可能会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
甚至和动物等生灵全神贯注,也可以产生类似效果,你可以试试。如果你有类似故事,期待在留言中看到你的分享。
总结
1.心中没孩子,或者心中没有住着谁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去和孩子,和他人建立心心相印的关系,办法就是,全神贯注地去和一个人在一起。
2.全神贯注和“你在,所以我存在”是一个意思。当你全神贯注地带着爱关注着我时,我也就感觉到你的存在,同时我觉得我也存在了。然后,我的心神就可以安宁下来了。
3.不仅是婴儿,需要母亲的全神贯注。实际上,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能有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可能会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
思考
我是那种心中没有住着谁的人,可能住着一个,那就是我。渴望寻找到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但无法沉浸其中,可能就是做不到全神贯注。
发现一对年轻男女,见两次面,一个人疯狂喜欢上另一个人,大概率是喜欢上自己脑海里,半真实半幻想中的美好的对方。
喜欢的是自己头脑中的思想,是自己,是自恋。当事实和ta想象的不一样,ta就接受不了了。
我觉得,我类似电视剧里标准的反派,自私眼里只有自己,是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了心理学后发,发现我少了一面镜子,一面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镜子。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全神贯注,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