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2000年前是新石器时期,中国原始社会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在8000年的时间里,中国形成了七大文化区,自北向南它们分别是:
1、燕辽区,主要是内蒙和东北地区。
2、甘青区,主要是甘肃、青海和西藏地区。
3、中原区,主要是河南,山西,陕西地区。
4、海岱区,主要是山东地区。
5、江浙区,主要是江苏,浙江,安徽地区。
6、巴蜀区,主要是四川,重庆,云南地区。
7、两湖区,主要是湖南,湖北,江西地区。
各地区自1万年前开始,就已经各自发展出了文化,并且具有了鲜明的特点,例如燕辽区的龙文化,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江浙地区的玉琮文化。
在七大文化区都发展出了农耕技术,并且呈现南北方的巨大差异,即北方高地旱作,以粟和黍为主要食物。而南方是低地水作,以水稻为主要食物。
到5000—4000年前,气候剧烈变化,从温暖湿润转为干冷,局部洪水与海侵对中原地区、海岱地区和江浙地区产生毁灭性影响。
从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期聚落数量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中原和海岱地区的聚落数量下降90%左右,更是导致曾经繁荣一时的良渚文明灭亡。
那么,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区人们发生了什么?她们去了哪里?又怎样重新崛起而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呢?
让我们从河南地区的新石器时期主要人类社会遗址开始吧。
河南地区主要新石器时期人类社会遗址包括
1、8000—7000年前 ,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
2、7000—5000年前,河南三门峡仰韶文化遗址
3、6000—5000年前,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
4、3800—3500年前,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
我们可以发现,5000—3800年前河南地区人类社会遗址发生了空白期,而在这1200年间,其他文化的主要人类社会遗址如下;
1、4500—4000年前,山东济南龙山文化遗址(海岱区)
2、4700—3800年前,四川成都宝墩文化遗址(巴蜀区)
3、4400—3600年前,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甘青区)
4、4400—3900年前,湖北天门市石家河文化遗址(两湖区)
5、4300—3900年前,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6、4000—3500年前,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下层(燕辽区)
在5000—3800年前,出现了1200年的断档,接续者是山东龙山文化,其实仰韶文化涵盖了黄河中游广泛地区,从甘肃到山东,从内蒙到陕西的大片区域。
说明7000年前开始了,长达2000年的甘青、海岱(今山东地区)、两湖、燕辽地区人们向中原的迁移与融合。
但是从5000—3800年前的1200年间,出现了大规模迁移融合。中原文化出现衰落,同时期的江浙地区的良渚文明也衰落。
山西的陶寺遗址与甘肃齐家坪遗址有南方地区人口迁移的成分。而四川的宝墩文化遗址有中原地区人口迁移的成分。山东的龙山文化遗址与仰韶文化遗址有继承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理出一个人口迁徙的路线,在5000—3800年前的1200年里,中原地区人口向巴蜀和海岱地区迁移,江浙和两湖地区人口向甘青和山西地区迁移,河南地区则出现了文化真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