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引导者,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是否天天催促孩子写作业?你是否看到孩子看书走神就发脾气?你是否一见到孩子有困难就立马去帮忙?你是否也正在经历这些抓狂的场景?

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发脾气?为什么孩子总是拖拉?为什么孩子遇到问题就找妈妈?

在《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一书中,作者项目说:“比给出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父母与孩子的课题分开,只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协助,养成良好的习惯,抵御外部不良影响,有边界感的父母才能教育出自觉、有责任感的孩子。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没有边界感?

比如妈妈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被关注着,过度的关注导致妈妈过度的焦虑;用孩子的优秀证明自己的价值,让孩子背负不属于他的包袱。

一方面感觉自己为孩子牺牲了全部,一方面又希望孩子补偿自己,对孩子的压榨让妈妈陷入双重内疚。

没有边界感让妈妈很容易被孩子影响,看到孩子写作业不认真要训斥,看到孩子拖延要催促,看到孩子一点毛病就让妈妈感到焦虑。

在妈妈的世界里原本是有自己的事做,但自从孩子出生,妈妈们似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很少停下来思考自己该做点什么呢?

中国式妈妈特有的方式,就是把孩子的事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这样做当下看起来我们省事了,实际却为日后埋下隐患。

比如孩子拿牛奶不小心把牛奶瓶摔碎了,中国式父母会尖叫着立马喊道:“别动!我来!”这样做可以快速、安全、干净地把地上恢复原样,孩子不会受伤,他的衣服弄脏,家长不用再去洗衣服,更不用担心危险的事发生。

看起来我们帮孩子也帮自己省事了,但类似的事,今后再次发生,孩子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喊家长来处理,而不是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孩子就错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依赖的行为和思想,给父母增加更多的负担,让家长无法从孩子的事情中抽身出来。

我们看看西方的处理方式,首先家长告诉孩子地板已经打扫过了,现在你弄脏了,要自己把垃圾清理干净;其次告诉孩子注意事项,让孩子独立完成打扫;最后将垃圾交给家长。

在西方的处理模式中,家长首先让孩子分清责任,让孩子知道哪些是自己的事,同时教会孩子处理这件事情的方法,最后让家长帮忙处理自己无法处理的事情,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处理不了的事情再找帮手。

简单的几句话就让孩子学会处理一件事的方法。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给出答案,同时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引导者,有自己的事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而不是做孩子的监工,时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令孩子和自己都失去自由。

《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这本书能帮助你学会让孩子积极主动写作业,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教会孩子管理时间,提升孩子的抗挫力和自控力,培养学习的好习惯,还有管理好父母情绪的好方法。

让父母学会处理自己的课题,让孩子解决自己的课题,给孩子给予适当的支持,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进而养成成长型思维,在一点一滴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