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法第一
春秋后期,秦孝公登基之时,秦国国力太菜,落后于山东各国,东边的老邻居魏国率先在李悝变法的加持下国力蹭蹭往上涨,于是秦国被魏国强行占领了河西之地,秦国历代老大都怀揣着“收复河西,统一老秦”的梦想,然而一直到秦孝公为止,梦想依然还是那个梦想。
孝公思想很前卫,对自己和自己的国家都有正确的认识,于是乎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抢人运动,企图借助外力改变现状,恰好此时的卫鞅在魏国不受老板重用,自己也很焦虑,一身的本事没地方使劲儿,认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当前的环境不能实现,于是转头就投了份简历给初创期的秦国,在猎头景监的举荐下,孝公亲自面试,面试几轮后甚是喜欢,觉得这个年轻人还有几把刷子,于是准备让其主持开展秦国自我改革的重大课题。我们知道,改革不是过家家,那是有很多阻力的。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面对革命有一段精彩的描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于是秦国内部形成了以商鞅为首的改革派,和以甘龙杜挚为首的保守派,保守派的力量主要是一些老贵族,势力强大。
《商君书》的更法第一就是讲的两派之间展开的一场精彩地辩论赛。题目是《秦国该不该变法?》,裁判是秦孝公嬴渠梁。正方辩手是商鞅,反方辩手是甘龙杜挚。
裁判首先发话带大家进入场景。
裁判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裁判说道:我继位上台后,每天忐忐忑忑,觉也睡不好,不敢忘记祖国还未统一,人民还未实现小康,现在为了让人民奔小康,家家有余粮,我想搞改革,改变一些制度和民众不好的思想行为,但是我又担心改革改不好,反而越搞越糟。各位爱卿,你们怎么看呢,到底改还是不改呢?
正方选手曰:疑行无成,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正方选手首先发言:领导你不要犹豫,犹豫不决难成大事,咱们要果断一点,厉害的人做事情,普通人肯定很难理解,不然他们怎么叫普通人呢,被人嘲笑、非议都太正常了,勒庞的《乌合之众》里面说过群体愚蠢,注定不能和民众去商量怎么开创一件事情,而只能在成功时和他们分享成果。晋国首席大夫郭偃也说过,追求道德高点的人,不去与世俗附和,一旦附和就俗了;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与大众商量,一商量事业就泡汤了。所以治理国家,只要能带领大家奔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就不必去遵循旧思想。
裁判会心一笑,心想:说得好。商鞅这小子还是个人才。
反方选手曰:……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
反方选手反驳道:正方选手说得不对。聪明的国家领导是不会通过改变已有的民风民俗和法令制度来进行管理的,人民已经建立起了固定的工作生活习惯,下面的中层管理者也对现有的法令很熟悉,顺着原来的既定的东西继续往前搞,投入少而收成显著,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要去强行更改民众的习惯,那民众肯定会不适应,会反对改革,强行推行新的制度,那些中层管理者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新的制度和法令,这帮人肯定也会反对改革。这样一来,天下人到时候恐怕都会反对改革。
正方选手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正方选手反驳道:反方选手说的这些言论太世俗了,拘泥于旧习俗的普通人和局限于自身所学而不变通的读书人都太死板,这样的人撑死只能混个小主管,只需要执行制定好的规则就行,让其参与如何制定新规则和变革是不好使的。你看我们的前辈夏商周三代哪一代的礼制是相同的,但是他们都称王天下,在往近一点看春秋五霸,哪一霸的法制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人家都称霸诸侯。所以呀,高级玩家都乐于审时度势,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新规则,而低级玩家只能接受规则的管制。因此,是不可以跟受旧规则约束而无法自拔的人商量如何破除旧规则,建立新规则的。综上所述,领导不要迟疑了,改革迫在眉睫。
反方选手续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反方选手继续反驳道:咱们来算算账吧,我们知道变法肯定是有风险的,要是没有百倍的收益,就不要去轻易变法,要是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轻易更换器物。继续沿用原来的制度和法令就不会有什么风险,也不会犯什么错误,望领导三思啊。
正方选手接着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正方选手接着说到:三皇五帝以来,我们这些优秀的前辈们的礼法制度都在不断变化,如果说要抄作业,那是该抄三皇的作业,还是抄五帝的作业,还是抄三代的作业呢?时代变了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礼法要随之做出调整,兵器和装备也应该是怎么方便使用怎么来,真要等到十倍利益的时候才去变化,花儿都谢了。所以呀,管理这么大的国家是没有万能的模板的,也不是直接抄作业能直接抄来的,只要对国家有好处,干就是了,不用去模仿别人。商汤王和周武王两位大佬不就是这样成就事业的吗?夏、商两前辈正是因古板不肯求变而灭亡的。你们看,违反古法的大佬事业风生水起,遵循旧礼的前辈惨遭灭亡。综上所述,领导无需再犹豫了。
至此呢,选手们的辩论环节就结束了,裁判做了总结发言:
裁判总结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裁判总结说到:我看正方选手说得很好!我听说住得偏僻容易少见多怪,咋咋乎乎;学识浅,见识短的人喜欢跟人吵架斗嘴。愚蠢的人没事儿瞎嘲笑,这样的行为让聪明之人时常感到悲哀;无能之人经常盲目自信,莫名高兴,这样的行为让贤能之人时常感到担忧。从今个儿起,那些不前卫、迂腐而陈旧、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言论,我不会再为此迟疑了。因此我宣布,正方选手获胜,恭喜,恭喜。
启示录:
来自两千多年前的这场变法之论,让我耳目一新,感受到了很多亘古不变的道理。治理国家,管理公司,解决问题不可能有万能的模板,特定问题有特定的原因和条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里说过,“今天问题的产生,源自于昨天的解决方案。”对呀,“实事求是地与时俱进”是多么简单的描述,但真正要做到确实不容易。
至于到底要不要发变法,从现在来看变法是正确的。得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当时秦国的主要矛盾就是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收复河西、统一老秦的矛盾。因此最紧要的一定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只要能解决这些问题,其他问题都可以适当让步,次要矛盾一定要让位于主要矛盾的。
甘龙杜挚这两位反方辩手最终落败,一方面是因为裁判内心本来就倾向于变法,搞辩论赛无非就是再给自己多点信心,同时让领导班子能统一战线。另一方面,保守派确实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视野,辩证法的思维还有待加强,没有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一味地在自己利益的围墙内思考问题,看到的永远是局部,在共同富裕的思考框架下来看问题,才能看到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