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目前网络上受欢迎的文章多数是鸡汤故事文,真正有深度的文字很少。这与大量“作家”涌进写作圈有关,也离不开读者的“支持”。
近年来,大家都想做“斜杠青年”,想拓宽自己人生的广度。然而大多数人在忙完自己的本职工作后,还能做什么呢?既无资源也无能力的他们,做其他事情看起来都很遥远。而好像只有写作的门槛最低,是个人就能写。所以,不管合不合适,能不能写,很多人怀揣着写作变现的梦想就杀进了写作圈。
这些人涌进写作圈的后果,是大量的垃圾文章出现在了各大文学平台上。他们创作出的文章,99%都是无病呻吟。然而让人感慨的是,确实有人通过坚持更新垃圾文字最后名利双收。而后他们又成了“偶像”“榜样”,不断刺激着后来者打着鸡血前行。
其实你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网络上的这些“人生导师”都是些什么人呢?少许70后带队,80后是扛旗人,90后已经成了主力军。
也许你每天吹捧的文章背后的制造者,只是和你一样迷茫的年轻人。并且有趣的是他们文章中宣扬的理念,传达的价值,很多是不成熟的,是他们自己都做不到的。
一直以来,我对“人生导师”这种角色非常反感,也看不起那种喜欢把人生交给别人思考的人。将思考交给别人,被别人操纵着自己的思想。这是浅层次阅读的原罪,也是傻瓜们付出的代价。
02
当然,我也知道有才不在年高,思想需要碰撞,人生需要交流。
能在年长者或者同龄人的文章中看到自己,得到力量这没有错。只是我希望你能保持警惕,因为看多了这些文章,你将不再是你“自己”。
长期接收着别人输出的不知对错,不知真假的观点,还沾沾自喜。那么,你就离“白痴”不远了。
最典型的,比如有一个说法“鱼的记忆只有七秒”。这个理论早就被证明是错的,然而不妨碍很多写情感文的人喜欢把它放在文章中。长期看到这种文章,你能不被带偏吗?你会去查证吗?你能保证你会怀疑吗?大多数人都不会吧?
没有深思考,只有浅阅读,这是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征。而这特征,正在“杀死”会思考的你。
看了一篇文章,大多数人不会去思考作者的逻辑是否合理,传达的感情是否偏颇,价值观是否有问题。只要稍微过得去,就会觉得“哇,太他妈写得好了。”“写到我心里了!”“有共鸣!”“深刻!”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些感觉很虚幻。
写得好是好在哪里?是写作手法?还是结构?还是语言?还是感情?还是思想?
甚至我觉得很多人已经堕落到只要文章写得通顺,加几段“金句”就能被取悦的地步了。不过不愿意深刻的思考可能是人类的本性,大家都懒惰,喜欢享受。
能浅层次的阅读,干嘛要深层次的思考?
03
由于写作,我有很多一起交流写作的朋友。他们常常会转发自己或者一些大号的文章到朋友圈,然而看得越多我越心烦。
目前几个最火的自媒体、官媒,他们的文章套路化十分明显,内在思想极其浅薄。但是追捧者极多,跟风模仿者不计其数。
他们常用的套路是这样的:首先是我有一个读者/朋友/同学/同事/闺蜜/兄弟怎么怎么了,举一个例子,加几句自己的想法、感慨。其次,举几个和之前相反的例子,再对比感慨几句。最后,结合自己的故事,升华主题,得出结论只有怎么怎么做,你才能怎么怎么样。
还有的文章看似有深度,其实内容空洞无物。比如给出一个看似反鸡汤反逻辑的论点,之后通篇举例论证,最后呼应主题,得出结论。抑或者是披着干货文的外衣,教你各种不知道有用没用的方法论。
这些文章当时看着舒服,看了以后也可能会让你直呼过瘾,但真正的好处不大。长期看这些文章,你以为自己学到了东西,自己在思考。其实恰恰相反,你是在伤害自己,你是在拉低自己的智商。
04
冯小刚说是因为有了很多垃圾观众,才有了很多垃圾电影。你不去看,不去捧场,就没这东西。话虽偏激,但不无道理。
当初鸡汤文之所以火是因为有大量的用户需求,现在文章之所以思想这么浅,是因为多数读者都不喜欢思考。
当具有话题性、传播度,能带来流量的文章都是“标题党”“浅思考”,谁还愿意去写深刻的、需要花心思读的文章?
浅层次阅读的危害显而易见,但是很多人却乐此不疲。而这些习惯了浅层次阅读的人,终有一天会尝到其带来的恶果。
最后我想说的是,请永远对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充满警惕、保持怀疑。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传达什么都照单全收。文字的魅力在于我们能通过其看到一个世界,而不是把各种廉价的观点都塞进自己的生活。
请从今天开始,做一个思考者。请从我的这篇文章开始,做一个会怀疑的人。
(完)
保持怀疑,从怀疑本文始。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你的看法/思考/见解,理性发言,用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