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李敢、李陵,一门忠烈,三代名将。无可奈何时运不济。客观地说他们与同一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相较。他们祖孙三代是不幸,是极为失败的。但当你真正的读过他们的故事后,或许你就不会这样想了。因为他们将门三代的遭遇或许才是人生,才是普通大众的人生。因为我们不可否认,有些人生来便注定了不会平凡。他的出现是为使命而来的。孤军冒进竟然也可以大获全胜。但倘若不是霍去病这样做,换成了别人这样做了就必然会深陷重围,甚至身首异处。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啊……
牡丹的艳,梨花的淡,是那些个叫不上名字的野花儿所不能及的。但这春天是盼望已久的,就是没有名儿的朵儿,也要争几分的,这才算是春嘛,是百花齐放的春啊
李广祖孙三代的奋斗史,以及祖孙三代的奋斗失败,正是我们这些没有名儿的朵儿混社会的一声响钟
那么他们的遭遇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1.我们决定不了出生背景,但我们不要,因此抱怨,而是应…
李广一生与匈奴厮杀,大小战役不下70余场。飞将军之名更是威震匈奴。但在汉军与匈奴进行决战时,李广却没有分到什么戏份,飞将军哪里去了呢?被卫青支走了,迷了路,等率领大军赶到后,大局已定,也正是因此李广愤恨自刎。身为一代名将最终没能马革裹尸。为什么呢?这背后所牵扯的便是人性的东西了。卫青也好,霍去病也好都是汉武帝的亲人。匈奴嘛,是人人都要打的至于功劳嘛,总不能人人都立吧。不信你试试看每一次出征的排布,便不难知晓,至于什么“年亦老矣,数奇”无非是掩人耳目罢了,这便是出身背景的重要性啊,而这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有心平气和的去接受才最明智,而不是选择抱怨,或是做一些出格的事儿………
李敢,李广之子。不服父亲就这样白白的死去。认为这一切都是卫青的阴谋,于是戒酒大闹侯府,胖揍卫青一顿而去,卫青倒没有伸张什么,但是李敢最终还是再一次陪同,皇帝狩猎中,被霍去病用暗箭射死了。李敢原本也可以成为一代名将,可是他就这样,匆匆地退下了历史的舞台,至于霍去病嘛,平安无事
可能李敢到死都不会明白,他那天打的不是卫青而是汉武帝,杀他的嘛,也不是霍去病而是武帝。
古往今来天下何曾有过绝对的公平,只是相对的平等而已,人和人真正的平等,或许只有一件事了———死亡,无论生前如何,死后终归荒冢草没。
讲明这个道理,并不是要批判社会,抱怨现实。而是不愿看到后人复哀后人也,我们初入社会可能会遇到许多不公平,甚至败倒在背景和强权之下。但请记住苏子的话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年轻人不要逞能,有尊重长者,提防背叛。
李陵,充分的继承了父辈祖辈的英勇气概和能征善战,年纪轻轻变向汉武大帝提出了以5000精兵便要深入敌后大作为一番。这便是年轻人的狂了,这样的狂自然是不会被其他将领所容忍的。尤其是年纪大一些的老将军,比如路博德。这边为他后来的败降留下了伏笔。因为李陵的轻狂所以没有人愿意为他殿后。于是,他便就这样,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率领了5000精兵深入大漠深处与匈奴决战去了。不出意外或是说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吧,李陵的五千人马被匈奴的十万人马团团包围。但李陵将门之后,五千人马打的匈奴十万人马无计可施,进退两难。李陵平时爱兵如子。又对士兵训练有素。所以史书上对于这一场战争的描写用了这样的话。他说,在李陵的军队中身体受了三处伤的人坐在车上战斗,受了两处伤的人驾驶着战车去战斗,受了一处伤的人,拿起武器在地上去战斗。将士们视死如归。硬生生把匈奴的十万大军给打怕了。同时,李陵的军队且站且退。据史书记载李陵当时已经退到了离汉朝边境不到一百里的地方了,试想一下,假如这个时候有一只汉朝的援军到了。那么这场战役也将是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伟大胜利,可惜呀,历史没有假如。
也就在这时一个名叫管敢的下级军官,投降到了匈奴那一边,把李陵军队的实际情况坦白给了匈奴。匈奴原本以为汉朝是有援军的本要打算撤退的。但就是因为这么一个小人物的背叛。给李陵一家带来了灭族之祸。
这就是李陵的故事,同他的先祖们一样都以悲剧收场了。
年轻人是要狂的,但不能轻狂。因为你没有改天换日能力。可能随随便便一个小人物就可以决定了你的命运。更何况你还又让一个大将军看不惯呢……
这便是我对于他们祖孙三代人的一点思考了,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点启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