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公元701年,锦州青莲有一女子梦太白金星后诞有一子,其子因而取字太白。话说这个小太白,果然不是一般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神童之名传遍了锦州大地。
太白姓李,故名李白。有一天身在长安的李白突然想去逛逛街,看看京城的风景,这一去可就了不得了,一下子就摆脱了无人赏识的尴尬局面。原来就在长安的某个街头,李太白巧遇了贺季真,看到了偶像,李白大喜,当即献诗一首《蜀道难》,其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让贺大诗人也为之折服,当场惊呼“公非凡人,乃天上谪仙也!”贺公当即把太白带进了京城最大的一家酒楼,喝到酣畅处甚至解下御赐的金龟来换美酒与之同饮,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醉,两人也成了忘年之交。李太白遇到了贺季真就像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距离发迹也就不远了。
说到李白的仕途,这里就有个小故事了。据冯公所述,太白是参加过科考的,可惜的是当时主考官杨国忠并不认同他的才华,并扬言“此等文人只配给我磨墨”。旁边的高力士也赞同道“只配为我脱靴”。然而李白并不生气,只是冷笑到“不过两庸才耳,定有其后悔之时”。没错,就是这么狂傲。
据冯公所述,在公元742年,繁荣富强的大唐帝国却遇到了一件尴尬事儿。那一天,玄宗带领文武百官在大明宫接见番邦使者,番使递上国书,文武百官却无一人识得此文,这让番使很是嚣张。就在玄宗要发怒时,太子宾客贺季真站了出来,说到“臣有一友,姓李名白,学识渊博定能识得此文”。玄宗听了,龙颜大悦,当即下诏宣他入宫。李白接到诏书当即大笑“盛世大唐,当有我李某一席之地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没错,就是这么自信。李白踏进宫门,玄宗亲自迎接,为他调羹,尽显殊荣。接着就到正题了,李白借过国书一看瞬间就把它翻译出来了,整篇国书尽皆挑衅之词。玄宗听了,龙颜大怒,便问百官,谁愿为我讨伐此贼?然而一时无人应答,良久,贺季真站出来说到“此时讨贼,我们并无必胜的把握,况且战争劳民伤财,不如问问李白可有良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方可尽显我天朝威严也”。玄宗听了,觉得有理便看向李白。李白沉吟片刻答到“陛下无需担心,明日臣只需聊聊数语,便可让番邦自降也”。玄宗大喜,对李白又是好生招待。次日李白受命在大殿上给番邦写回书,李白看了看站在旁边的杨国忠和高力士计上心来,趁机上奏请求杨、高二人为其磨墨脱靴,说这样自己才能心情舒畅才写的好。这让玄宗哭笑不得,当即准奏。堂堂太师,太尉大庭广众之下为人磨墨脱靴,这可就让老杨老高怀恨在心了。写罢,李白先用中文读一遍,得到玄宗许可后又用番文向番使宣读,大意是“我们是天朝,连高丽都可以轻易覆灭,何况你们这个仅仅一郡大小的小邦呢,所谓龙不与蛇斗,我们天朝皇帝不与你们计较,再来胡闹定灭你全族”。番使见此人仙风道骨此文气势恢宏,不由心生畏惧,临别之际,还问送他的贺季真“大殿之上,宣读诏书的那人官有多大,竟使太师捧砚,太尉脱靴”?老贺的回答就有意思了,他说“太师是权臣,太尉是近臣,这两者都算得上人间权贵了,而刚刚那人却是天上谪仙,是上天派来帮助我们天朝的,谁能比得上他?”使者回去后,与藩王细说大唐有天之助,招惹不得,于是藩王拱手而降,年年进贡。
此事过后,李白也踏上了仕途巅峰,然而李白毕竟是李白,眼睛里容不得沙子,更不屑攀附权贵,终于在写一首《清平调》时被高力士抓到了把柄,这下可把老高乐坏了,当即就在杨贵妃面前说其坏话,说李白把她比做赵飞燕,污蔑她与近臣有染。贵妃一听大怒,这还了得,于是便经常在皇帝面前吹枕边风说李白坏话,再加上李白狂傲的性格得罪了太多权贵,皇帝也有些不满,便渐渐疏远了他。时间一长,李白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当即上奏恳请还山,而玄宗也顺水推舟来了个赐金放还。至此,李白的仕途生活便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