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的《幽窗小记》里写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寥寥数语,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唐玄宗当政时,李白进京赶考。当时的考官是太师杨国忠,监考是太尉高力士,二人皆爱财之辈,若不给他们送礼,本事再大也难考中。
李白却偏偏不送,以致杨国忠一看到李白的试卷,提笔就批:“如此狂生,只能给我磨墨。”高力士则说:“他只配给我脱靴。”
后来,某番国派使节来唐朝递交国书,国书上密密麻麻地画着异国文字,满朝文武竟无人能看得懂。唐玄宗大怒,堂堂大国,连一个番国的国书都看不懂,有人提议说,李白学识渊博,而且正在京城,没准认得。唐玄宗便召见了李白。
李白看后冷笑道:“番国要求大唐割让城池,否则就要兴兵杀来。”玄宗急问百官有何良策,但群臣面面相觑,都无计可施。李白说:“这有何难,明日待我养精蓄锐,用番文回书,令番国拱手来降。”玄宗大喜,拜李白为翰林大学士。
到了次日大殿上玄宗请李白草拟诏令,李白奏说:“臣日前考试遭杨太师批落及高太尉赶逐,今日见二人于旁,所以心神不宁。恳请请圣上吩咐杨国忠太师为我捧砚磨墨,高力士太尉为我脱靴,臣才能神清气爽,举笔草拟诏书口代天子之言,方可不辱君命"。
玄宗一心想要在气势上胜过番国,顾不得许多,就依言传旨。杨国忠只得忍气为李白磨墨,捧砚侍立;高力士只得强吞怒火,双手为李白脱靴,并捧跪在旁。
李白神气十足,提笔挥毫,一口气书写下了一封《吓蛮书》,称大唐国威震四方,将勇卒精,甲坚兵锐,高丽仅不过是一小地,番邦为边疆小国切莫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李白当着番邦使节面宣读诏书,不卑不亢,字字铿锵有力,让使节大感佩服,只得拜服退朝,之后使节询问朝廷侍从:李白是何人也?能让朝中太师、太尉为其磨墨脱靴?侍从回曰,是天神降世辅助我朝!
使节回国后携国书与番王曰:天朝有神相助,如何能敌?因此只能写降表称臣纳贡。
李白要求杨太师磨墨,高太尉脱靴,只是他自然而然的本性流露,拒绝虚伪逢迎,洒脱自然,置宠辱于不顾。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达观进取,笑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