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地肖思汉博士基于自己多年地研究和田野实践所撰写的,本书内容主要围绕课堂互动的多个角度,如话语结构的角度、微观情境的角度、语言文化知识的角度、批判角度、互动与学习角度,从理论背景到课堂观察,从课堂微观分析又回归研究本身,和我们分享了在课堂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却又值得深究和探讨的微观现象和瞬间。
这本书理论性很强,从我个人目前的学习能力而言,能够理解的还非常浅薄:
一、从学生的角度
1、 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经历都是影响课堂情境建构的因素。
书中提到的案例大多是美国非裔和美国白人之间的种族差异,而在国内课堂中其实也存在,正如一个教室中,有来自富裕、高知家庭的孩子,也有小康学识一般的家庭的孩子,还有一些什么都不管家庭的学生,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背景、经历的差异,他们在学前家庭教育中的启蒙,决定了他们学习的起点,也决定了一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上更活跃于一部分学生,这无法避免也很难解决,但是教师不能因此而差异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因意识到每个学生的不同,选择更适合学生的问题、任务给学生去完成,让不同的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起点进步到新的位置。同样,在选择课堂情境时,教师也应该将学生的文化、北京、经历纳入设计之中,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更符合学生思维的情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
2、 学生的“同意”,是课堂的良好开端。
“同意的政治“,就是学生首先要有动机去学,要”同意“去学。这是从学生的角度开启了学习的大门,而这扇门是由学生自己开启,而非教师开着的。书中说,需要教师提供”特定的情境“来让学生有这个”同意“的机会。换个角度说,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同意的课堂。
3、合法性边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猎场走入最近发展区。
合法性边缘参与,我的理解是首先学生同意并参与到某一活动中,其次这个参与能为活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帮助活动的开展。
在1、2中已经涉及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在自己已有的起点到达新的终点。但是在结合埃里克松的研究后,维果茨基的原有理论进一步修改,最近发展区需要在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并且形成后,需要参与者“主动争取”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综合以上两点,对于合作学习来说时非常好的一种合法性边缘参与,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主动争取自己的任务,在自己的认知起点,通过合作进行的方式,进入最近发展区,主动发展到认知的终点。而活动中不同角色的核心和非核心地位,不是评价的标准,而每个个体对小组活动的贡献,使小组能够顺利、成功地完成任务,才是评价地标准。
二、从教师的角度
1、去除“标签”、“缺陷“视角,更客观、平等地对待学生
“缺陷“是指教师从自身地角度去分析学生,而”标签“则是教师或其他机构为学生冠上的”学习困难症“等标签。这两种视角互相交融,作为教师,片面地看待学生,会失去更多角度了解学生的机会,而为学生贴上标签,会让这个原本不带标签地学生画地为牢,最终真的成为”标签“。
因此,教师应该更平和地,将每个学生看作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当学生发生一些事情时,不是下定义去判断,而是怀着侦探精神去了解他的动机,探究他背后地一个又一个”可能是…“,尝试帮助他们建立那些能够在群体中赢得点滴成就的行为,引导他们去更好的处理那些”可能是…“和未来之间的连结。
2、 课堂内的所有“物”都会影响课堂情境的发展
课堂是一个生态环境,教师和学生本身、课堂中的行为、课堂中的言语互动、教师的教具、学生的学具、甚至教室的摆设和布置都是这个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应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这些“物“,因为他们都是可能引起课堂变化的催化剂。正如教师利用学具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生利用学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等等。
3、 为学生创造“争论”的机会,发展他们的高阶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创设一个情境,一个真实世界的真实情境、话题,能够激发学生使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问题。
其次将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是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是争论某一观点说服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有逻辑、有论据、论证、结论的话术以及具有逻辑结构的表达。
而在表达中要注意:使用具有话语结构的言谈、倾听并在他人的言谈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互相追问澄清彼此的观点、说出的话语要有强有力的证据和可信度等等。
4、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三空间”
教师的教案就像剧本,这个剧本是教师设计,以教师的角度来说很好很有趣很有意义的,具有规范的课堂结构、有规则地,但是对学生而言,并不是。我们总希望学生按照教案上的预设一步步往下走,但课堂不是剧本,而是一个真实的,不断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建构的故事,如果我们死守“剧本“,将无法给学生带来自由的空间,师生的交流看似生动活跃,其实却是一个个封闭式问答,毫无悬念,而学生的反应可能会出现摇头晃脑、心不在焉、开小差、小动作、交头接耳等等等等。
因此,要让课堂进入“第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不固守剧本和已有规则,学生不放肆自己的”小动作“。教师能够尊重并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主动将学生邀请进符合学生文化的课堂中,彼此用着引发-回应-回音-反馈或者其他能够激发学生高阶思维的话语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碎碎念:我所理解的,远不及书中涵盖的十分之一,无法完全吸收,但却打开了课堂研究的崭新大门。在去年的课堂实践中,我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去研究如何设计规则让学生去参与和实践,但也在开展过程中发现,不论如何设计,都无法为学生的合作带来很好地进步和发展空间,后来发现,“冲突”发生在小组之间,仔细研究,只从浅显地角度了解了这种冲突来源于“说话方式”、“学生的背景”等那些让冲突恶化的因素上,但为什么这些导致了恶性冲突的发生,如何能够将冲突良性化,却一直找不到切入口,但当我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找到了方向,也许仔细琢磨这本书,能为我接下来的探索提供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