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
前天上午我和女儿拜访了我写的我所认识的二位先生中的书法家董正贺先生,她家住高层,一进门董先生就招呼我俩喝茶,茶具全都是银的,董先生说银的茶具沏出来的茶就是好喝,她送朋友一样的茶叶,朋友说喝不出在她家喝的味道,就是茶具的毛病,她给我们沏的是顶级的正山小种,可惜这么好的茶叶和茶具,遇到了我这样茶盲。不过我喝着感觉柔和、香味沉着。
董先生拿出来很多好吃的,枣泥核桃糕和顺德的特产“蹦砂”,和天津大麻花一样的东西。先生说我这不断有学生送东西,茶、茶具、好吃的,都是学生送的,你们来吃吧。我好生羡慕,羡慕那么多好吃的,我坐下猛一通吃。想起了我爸在世的时候也是房间里堆满了吃的喝的,有本事的人不愁吃喝。只愁没人吃。
董先生的父亲是个书法家,名叫董石良,她自幼和父亲学习书法,父亲总是说她写得不好,她勤学苦练感觉自己写的不错了,还是得不到父亲的肯定,父亲在晚年得病住院的时候,董先生拿着她给故宫写的牌匾让父亲指导,这时候父亲才说好,并告诉她之前写的也不错,只是用激将法,促使她写的更好。
董先生说她一种字帖至少练几年时间,她父亲说要想写好书法,傻的人不行,太聪明的人也不行。傻的人没有悟性,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不了,聪明人老想走捷径,流于表面,不肯下苦功夫,还是达不到一定的高度,董先生写字的手已经磨出了很厚的茧子。她可以坐那里一动不动一气写五个小时,不吃不喝。她先生杨刚完成一幅画,中间要是叫杨先生吃饭,绝对没有回应。艺术这种东西必须投入其中,进去再出来思路就断了,写作也是一样,要静下心来完成一件作品,不能有干扰。
我女儿一直写颜体,写大字,已经写了好几年,我女儿拿出她自己的字让董先生看,她并没有字字指导,纠正,只是看了大概,教学生多了,经验也多了。并不纠缠于细节,只是给你指引一个方向。她说你该换帖了,再写就写“流”了。问她喜欢什么帖,她说喜欢王羲之的《黄庭经》,董先生说那就换《黄庭经》吧。也不能写太小,功夫不到,写字的时候用左手枕腕,我想是助力吧。这个帖照着一年的时间写,写少了理解不了。
董先生的字博览众长,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众多的字中,一眼可以看出是董先生的字。形成风格的字或者画就可以自成一家了。董先生说你写字的目的就是脱字帖写自己风格的字,临摹也是为了理解各家之长,她说有时候看帖也是一看半天,看来书法不是笨功夫,不是匠人。
任何一门学问,必须到了痴迷的阶段,才能有所进步,读懂才能发挥,临遍了各种自己喜欢的字帖,才能发现各家之长,各家之长烂熟于心,才能吸取别人的长处,变成自己。传承、创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