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爱上了一个词:“思辨”,理由是到重庆参加了一个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研讨会议,聆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也观摩了十堂各具特色的群文阅读课和整本书阅读课,其间一以贯之的就是思维的训练,可简称“思辨”。
对于“思辨”的解释,提倡“思辨读写”的余党绪老师说:“所谓思辨,也就是不盲从,不盲信,一切信念和结论都来自独立的思考与选择,是经过质疑之后的分析与论证。”在阅读教学中,思辨尤为重要,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可能更重于只是让学生读。不知思考,何能明辨?不能明辨,何来结论?这两天,我讲《老王》,就尝试进行了思维训练。
很多专家对于《老王》已经剖析到骨髓,而我并没有想要借鉴、拿来的想法,最近读书,我喜欢裸读,或者叫素读,本着自己的一颗心解读文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让文本在自己的眼中心里呈现出新鲜而美好,陌生而极具挑战的姿态。《老王》的教学过程就是如此。
课前,我只是读课文,读了很多遍,读到自己能够被杨绛的文字感动,然后我在想,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在哪里。我看了单元说明:“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简而言之,这一单元呈现的不过是真实而平凡的小人物的亮点。那么,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就应该是“小人物”身上的人性之光,比如“老王”。
书后“思考探究”题中第一题的设计我很喜欢,这是个很好的解读人物的抓手。问题是这样的:“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这个问题我是作为预习任务布置的,然后在课前,我让一个学生到前面读一读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显然,要完成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至少读三遍课文,且能够从课文中提炼相关内容作为自己选择的关键词的依据和支撑。
课前展示的环节今天就被我用作预习检测,其实就是了解一下学生自学的情况。关于自学,要多说几句。这个学期,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没讲课文之前,我会让学会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圈点勾画并做批注的方式体现自己的预习成果,这种通过小作文以梳理感受的方式是第一次尝试。发言的学生围绕“穷苦”“善良”组织材料,或用自己语言概括或引用文中句子或进行理解赏析,将老王的穷苦体现得很具体,然后重点放在“善良”上,把老王的善行一一列举。从学会的语言表达来看,朴实而准确,从思路来看,很有条理,从材料的安排来看,重点突出。我很惊喜,看来在我讲课之前,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那么,课堂上,我就可以以此为起点,更多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而不是重复简单的知识性问题的讲解。
为了保证我教学起点的相对公正,我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他们或者选择“尊重”,或者选择“命运”,能够围绕关键词为中心,具体地阐述分析,让我看到了学生思考的有效成果。更让我意外的是,学生在引用文本内容的时候,找到的句子非常有可挖掘性。于是,我就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适当引导,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纵深。如有学生找到“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我马上追问,让学生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他很孤独,很寂寞。
师:那你觉得他最渴望什么?
生:渴望他人的关怀,渴望温情。
师:一个如此孤独的人,当他从别人身上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他会怎么做呢?
生:倾其所有,把最宝贵的东西献出来,比如后文中提到的“香油和鸡蛋”。
师:想象一下,香油和鸡蛋对老王来说意味着什么,他是怎么得到的呢?
生:香油和鸡蛋对老王来说意味着珍贵的心意,是他生命最后关头能拿出的最大的诚意。在他临死之前,他可能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可能饿了几天肚子,可能花了所有的积蓄买了香油和鸡蛋,这是他最宝贵的心意。
师: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用最大的努力回馈一份温情,一份善意,人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呢?
再如,学生在分析老王的不幸时,找到了文中的这句话:“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学生都能理解到老王得了眼病很不幸,对于他谋生又添了一层不易,但是这句话中更深的含义学生却未必能领会到,于是,我又抓住这个句子做了一次思维训练。
师:为什么说“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呢?
(学生陷入深思。过了一会儿,我一连叫了几个同学,他们都是围绕哪种病不好治来谈,我知道这是个思维的难点,于是我让学生继续思考。几个学生自发地探讨起来,我没有阻止,以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大多是被动,且感觉似乎无话可说。这一次,却是学生主动讨论,说明他们感觉个人的思考需要他人的激发,这是个好现象。几分钟后,有学生陆续举手。)
生:因为如果是营养不良得了眼病,这是不可避免的,当时人们都吃不饱饭。得了恶病,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他年轻时候老实的话。
师:还有其他的原因能让他避免得恶病吗?
生:有亲人劝阻,有人引导,有人关心。
师:那么后者为什么更加不幸?表达得再清楚一点。
生(努力地想,然后表达):他得眼病的原因,一个是物质的缺乏,一个是温情的缺乏,要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路上缺少了能指引他行为的情感因素,那么对他来说是更大的不幸。
(学生的思维真正上升了一个台阶。)
师:也就是说,他得了恶病,除了自身的原因外,还有他人的因素,也就是他生命中缺少给予他爱和指导的人,这种精神的缺失相对于物质的缺失是不是更为不幸呢?
学生点头。
与之前的课堂教学相比,这节课我更注重让学生不断思考,由浅入深,其中涉及到的思维方式有想象、归纳、对比等,我发现,课堂上学生非常投入,思考问题很专注,而每次叫起学生回答,都能够有自己思考的痕迹,无论深浅,这是最可贵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主动思考,这才是语文教学最大的价值。
阅读,让思维参与,会让学生的精神获得深度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