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读人物传记类的文章,早前在听樊登老师解读林语堂先生翻译的《苏东坡传》,被他跌宕起伏,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历程吸引,于是决定买来实体书亲自阅读一番。
在序言中,林语堂先生提到翻译《苏东坡传》一直是他的心愿,他用了“以此为乐而已”的理由。字里行间都流露这博学多识的林语堂老先生对苏东坡的喜欢之情,能够为其写传记,自然是件乐此不疲的事情。
沿着林老先生的记述,仿佛去到了几千年前的北宋,作为一个旁观者,旁观着这位名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天资聪颖之下,是一颗进取的心,阅览群书,才华横溢。健壮的身躯中,藏着一颗正直豁达有爱的心。一生经历官场沉浮,练就了处变不惊,拥有豁达心胸的乐天派。他一生因为官场沉浮,从四川家乡到京都,后最远被流放到海南,几乎走过三分之二的中国。每到一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随遇而安的心态都无不令人佩服。
无论是做官,还是做农夫,他都能够很好的去扮演这个角色,享受其中。菜不够吃或者有食材不知道怎么吃的时候,他都能够去尝试创新。大家所熟知的“东坡肉”,就是在当时猪肉价贱卖,富人不吃,老百姓不知怎么吃的情况下,苏东坡发明的一个炖肉的方法,才得以让大家尝得这一人家美味。因此除了他是个伟大的诗词家,同时也因为美食,让他跟平民百姓的的距离拉得更近。我想,如果是现在,苏东坡一定是个超级网红大IP,既有才,又接地气。
他也是个很有爱心的正直官员,一直作为反对王安石青苗法的正义凛然之士,站在百姓和心系国家安危的立场上,自然在当时就注定了没有太好的下场。当然,他的才气也为宋朝的皇后们所喜欢,也有被提拔重用之时。人生本就是一场得与失的过程,在被流放的历程中,他见识了祖国的大好山河,见识了不同地方的风土民情,开阔了眼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因为苏东坡而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座城市的美。一个人如果不能走出去,就会困在原地故步自封。正是因为走出去了,世界观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所以才会有东坡那些为我们所喜欢的诗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气势磅礴。也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意盎然的农家生活。今天再品读苏东坡的每一首诗词时,不再是生硬的背诵,透过诗词,看到的是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这样一个对他人有爱的人,对自己的家人一定是更有爱的。从与弟弟子由的兄弟手足之情,到与妻子的爱情,以及那个不能成为结婚对象的暗恋的表妹之情,都能够看到这个有血有肉的男人的细腻温情之处。曾经以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表达爱意之情,原来是表达兄弟思念牵挂之情。在传记记述中,我也被二人的兄弟之情深深打动,由此兄弟足矣。在夫妻关系上,苏东坡夫妻间的情谊也给我们现代人做了很好的示范。无论是他原配的夫人,还是后来纳的妾朝云,都能够跟苏东坡很好的相处,情谊绵长,相互成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在妻子死后,如此悲痛的心情都记录在这首诗词中。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苏东坡是一个跨界创新人才,终身学习者。他不仅仅是诗词家,政治官员,美食家,还是新派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佛教徒,瑜伽术的修炼者,甚至还会研究草药。在这些身份的背后,藏着的一定是一颗好奇与深入探究的心。这在当时的大部分人抱持着都是“食饱身安延续后代”思想的社会,是如此的难得。回顾这一生,真是没白活。所以突然喜欢上了看传记,在看别人的人生时,再来对照自己的人生,是会有更多的启发性的。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我更愿意说宋东坡是个伟大的哲学家,在他的一生中,告诉了我们人生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