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马小秋陪伴您的第 4288天
【读者提问】
马老师,有一个关于孩子的话题,想请教您:十多年前,家长们都向往香港,赴港生子、赴港育儿;经过去年暴乱事件,如今又都想办法调孩子回深圳上学。对于这种行为,您怎么看?
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家长创造条件赴港生子,希望给子女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成长环境。因此,每当往来香港的时候,常看到成群结队的学生们,排队过港上学或返家。这已是过去十几年来的常态。
马小秋称,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给他们营造最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出国、赴港接受教育,可谓竭尽全力为孩子的未来铺路。但正如我所说,人生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一场持续暴乱、一次新冠疫情,似乎打破了“赴港育儿”“出国育儿”的常态,不少家长希望把孩子转回内地的学校学习。
在马小秋看来,在哪里出生成长、在哪里接受教育都不重要,家长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对孩子的成长才是至关重要的。要知道,一个人的未来是无法预见的。很多家长会为孩子构建未来发展蓝图,并把他们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然而常常事与愿违,孩子未必会成长为家长想象中的样子。
要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风雨”。家长一味地为孩子铺平道路,会使孩子对他们产生依赖性,一旦需要独自面对困难挫折,孩子往往承受不住压力、也解决不了问题,甚至可能出现轻生行为。归根究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出现偏差,他们没意识到自己给了孩子最好的条件,却忽视了孩子最欠缺的教育——道德教育。
可以看到,很多孩子从小到大接受教育,学习了很多课里课外的知识,见识了很多国内国外的轶事,但他们却很少接触道德教育。马小秋认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就像大自然的树木,即使枝繁叶茂,若根扎得不深,也会被风雨摧毁。同理,孩子拥有丰富的知识量,却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事,也难于立足于社会。
在公司也有这样的人,他拥有双硕士学历,也有很强的工作能力,过去他只愿与领导对接,从不与其同事合作,久而久之,人人都不愿与他交流沟通,工作自然很难开展下去。我曾经劝退过他,好在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经过这几年公司传统文化的熏陶,明了“无我、利他”的真谛,他慢慢地有了改变和提升。
马小秋觉得,大多数时候,在哪里成长,在哪里上学,决定权都在于家长。所以,家长万万不能忘记:教育环境、体制都不是最重要的,孩子能全面地发展“德智体”才是关键。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孩子的道德品性,能否乐于助人,能否孝顺长辈,能否化解困难......若孩子德行兼备,那么家长有怎样的能力就提供怎样的教育;若孩子自私自利,那么家长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同时引导孩子重返正道。
简而论之,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家长们不需要随波逐流,发挥教育“成人之长,去人之短”的优势,全面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有孝心、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