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入职面试时面试官意外地甩了道智力题,他给出题目后,我想了不到半分钟就给出了答案,他非常吃惊,以为我智力超群。其实他不知道,曾经有阵子闲着没事我买过一本门萨智力题消遣,他出的题,正是那书里入门级常见题型——我并非智力超群,只是恰好刷过同型的智力题而已。
那么,正规的智商测验就能准确地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回答一个根本的问题:
什么是智力?
有趣的是,直到现在,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仍然无法给“智力”下一个简明而统一的定义,学者们只是赞同智力的实质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或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尴尬了,如果我们连到底什么是智力都说不清楚,那么智商测验测的到底是什么?IQ真的能代表智力水平吗?
早期的智商测验
虽然专家们至今还不能对“什么是智力”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却并不影响他们不懈地研究测量智力的方法。
早在上世纪初1904年,法国为能区分智力落后儿童并为之提供特殊教育,就开始了智力测试研究,比奈和西蒙负责这个项目,建立了最早的智力评测系统。这套系统考察儿童课堂学习所需要的技巧,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数字推理、语言理解等。评测的根本理念是,不同年龄组的孩子上述能力各不相同,大部分6龄童都能通过而只有极少数5龄童能通过的项目,即被定为6龄童智力水平项目。在确定下每个年龄组的智力项目后,如果一个孩子能通过所有5龄组项目,但不能通过任何6龄组项目,那么这个孩子的智龄就是五岁,如果能通过一半6龄组项目,则智龄为五岁半。
用比奈-西蒙智龄(MA)测试可以科学有效地把学习困难的儿童区分出来,施以特殊教育。
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智龄分级马上招来其他心理测量学家的不同看法,最根本的质疑是:这些测试到底测试的是单一的心理能力,还是不同的心理能力?换句话说,到底,智力是由单一成分还是多种成分构成的?
事实上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数理化好的人可能语文英语不及格,学习好的人可能是个路痴……智力是由多种成分组成,但到底有哪些成分,专家们为此又打成了一片。
智力包括哪些内容
上世纪三十年代,斯皮尔曼在研究智力到底是单一成分还是多成分时发现,儿童在多种认知测验中的分数都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通俗地讲,就是语文好数学也不会差得太离谱,反之亦然。同时,部分儿童的确可能在绝大多数测试任务上表现都很好,但在某些特定任务上却得分很低。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般心理能力(g)”和“特殊心理能力(s)”。
同期的瑟斯顿也有类似的理论,并将一般心理能力(g)细划为七种因素:空间能力、知觉速度(对感官接收到的信息的加工速度)、数字推理、语言理解、语词流畅度、记忆和归纳推理。
后期的智力研究不断丰富斯皮尔曼和瑟斯顿的基本模型,基于卡特尔和霍恩的理论,在九十年代卡罗尔建立的三层次模型(Cattel-Horn-Carroll 简称CHC):
嗯,我是故意放这图来装逼的。其实,这个花里呼哨的图的核心思想是:
- 一般智力(g)位于最上层,它会影响一个人几乎所有的认知测验成绩;
- 位于第二层的八种能力包括: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比如智力题中最常见的图形辨识找规律)、通过教育和生活经验获取的知识(比如算术能力)、学习和记忆、视知觉(比如空间辨别能力)、听知觉(比如音乐辨别能力)、认知提取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人各不同
- 第二层的八种能力可以划分出更多更细的能力
智力竞赛节目抢答题考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认知提取能力——可能你也知道答案,但人家一微秒就完成了知识提取按键抢答了,你却足足想了一分钟才从大脑皮层里翻出答案。
智力包括哪些内容(2)
CHC模型已经很复杂了,却仍然有人表示不服。CHC模型最大的问题是:它只能衡量一个人现有的智力(或者认知)水平,却无法衡量一个人获得知识及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没法预测一个人未来的智力水平。另外,这个模型也不能解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智力偏差。
反对方之一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认为智力有三种成分:
- 情境成分:即生活的智慧,是一个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热带雨林的土著可能逻辑推理没你强,但在林子里人家活得肯定比你久。
- 经验成分:一个人对一项智力任务有多少相关经验会直接影响他完成这件任务的能力。靠刷题通过面试的我动用的就是这部分智力;
- 信息加工成分:即一个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速度
三元也少,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至少拥有九种智力:言语能力、空间能力、数理逻辑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人际能力、自知能力、自然感知能力、对精神和存在的思索能力。
好了,按多元智力理论,情商EQ已经划归到智力范畴了。以后别说自己情商低,其实你就是弱智啊。
流行的智商测试都有哪些
智力成分的分析越搞越复杂,认知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然而,从理论到实践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因为,即使理论模型成熟了,开发出一套能够准确地反应出理论模型的智力测试题,仍然是件千难万难的事。
所以目前流行的还是以传统智商测试为主,也就是说,多数仍然是基于几十年前的认知学理论,而不是近年的研究成果。
最知名的儿童智商测试是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一看就知道是基于上个世纪初比奈的研究成果,最新的修订版发布于2003年。这个智力量表也是IQ这个词的起源。IQ,Intelligence Quotient,中译:智商。计算公式:
IQ = MA/CA x 100
其中,MA是智龄,CA是实际年龄。所以智商的“商”是指智龄除以实际年龄得到的“商”。这个叫法流传下来,成为智力量值的代名词。
其他比较流行的智商测验还有
- 韦氏量表,包括儿童和成人不同的测验
- 考夫曼评估测验
- 伍德库克-约翰逊认知能力测试
- Reuven 发展量表
……
广义而言,美国的SAT、ACT和中国的高考都算智力测验的一种,只不过测验的内容侧重于知识类。
智商测试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智商测试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所有的测试测量的都是一个人“已经学到的东西”,而无法测量一个人“能学会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智商测试无法彻底排除“高分低能”的可能性。
部分测试无法排除被测人语言能力造成的非智力偏差。首先,如果一个人有阅读障碍,或者认字量有限,看不懂题目,测试结果就会受到影响;其次,目前的智商测试几乎都是以英语为母本的,翻译成其他语言后,翻译过程的信息流失和转义,以及英语背景文化与其他民族的背景文化的差异,也会直接影响测试结果。
目前绝大多数测试都以言语、数理逻辑、视觉和空间辨识、反应速度为主要内容,无法涵盖智力的其他方面。
所以如果智商测验分数低,就说自己学习能力强,或者怪测试题翻译得狗屁不通。什么?测的都是图形题?那还可以说自己有音乐天赋、情商还贼高。
参考资料:
- 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ipp著 邹泓译 《发展心理学》
- 维基百科 IQ Test 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