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个企业中层训练营,认识一位互联网企业的COO,一来二去聊熟了,变成他对我大吐做运营的苦水。当时我感到奇怪,照说一家股东实力雄厚且拿到400万风投资金的创业型公司,做运营难说轻松,也不至于困难重重吧。
这位朋友告诉我,他来到这家公司8个月,运营中心下面有四个部门,工作分别涉及品牌、市场、运营和内容,前三项都好说,要么砸钱,要么让市场人员去开拓,唯独内容这块成了老大难。公司做内容的有一个责编两个小编,每天做得很辛苦,可是收效甚微,这位朋友说,他很头疼。
我想起温伯格在《你的灯亮着吗?》一书中所指出的:“对于一个准问题解决者来说,他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为别人解决他们的问题;而开始其工作的最好办法是从内心深处把齿轮从单数变成复数,从而把自己由一个问题的解决者转变为一个问题们的解决者,或者您要是觉得拗口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多问题的解决者。”
回到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他认为公司运营不见起色,问题出在内容上,需要想办法解决内容制作的短板。真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利用温伯格的理论尝试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分析应对解决办法。
这家公司处在创业阶段,有实力雄厚的股东,资金也算充裕,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几个编辑资质并不差,做内容无非是策划先行、活动随后、原创为王,哪有这么难呢?即使一个普通人,认认真真写原创,运营一个公众号一段时间也会出效果啊。
先搞清是谁的问题。是公司CEO的问题吗?CEO每天对接内外资源、出席重大活动,还要在管理上花大量工夫,内容好坏似乎与CEO的工作关系不大;是COO也就是这位朋友的问题吗?COO会说,整个中心一大堆事,四个模块头绪纷繁,除了催促内容部门早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中心的负责人还能做什么呢?总不能自己亲自上阵写稿吧?
那么一定是编辑们的问题了。可编辑会满脸委屈的说,问题是人手不足,一大早来公司先推送微信公众号,然后网站的每个栏目要换当天最新新闻资讯,紧接着更新APP,最近公司新的教育培训类APP又上线了,更别说随时进来的商家广告、客户资料、文案创意……
如此分析,问题根源基本水落石出。CEO希望尽快造出声势、推广品牌、做活动,让公司多在媒体曝光,使产品尽可能让更多人知道,扩大社会影响,产生实际收益。并不愿意花更多成本在内容制作上,增添编辑首先意味着工资的付出,而多加几个编辑并不等于内容质量立刻上去,不如超负荷先用着现有几个编辑。
对于运营中心负责人来说,内容部门需要增加人手你内心是清楚的,但如果向CEO提,CEO不会采纳,问题得不到解决,自己还要担上责任,倒不如责成自己的下属也就是编辑增加劳动强度,何况还有各项指标数据衡量编辑的工作效果。
站在编辑立场,当务之急应该增加人手,甚至公司要着手成立独立的内容制作部门,由部门的负责人出面协调和运营部门的工作对接,同时向CEO反馈问题。
显然,编辑的解决方案是可行的。站在专业的角度,微信公众号、APP、美编以至广告和活动文案都需要专人负责,直接向CEO负责的内容部门是内容质量的有效保障。当然,内容部门独立出来并不能保证不出问题,但至少有了问题责权利是能分得清楚的。
所以说,问题的根源在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也就是CEO那里,CEO解决问题的意愿并不强烈,或者并不想解决问题才是问题本质所在。
那么,站在旁边者的角度,我如何看这个问题呢?我认为现在做APP的太多了,去到大街随便打开一个路人的手机,屏幕上一定是满满的各种APP,而且手机用户还不见得每天都打开自己下载的APP。当务之急,是先运营好公司的微信公众号,把公众号做好,再来考虑开发APP。这家公司又做微信号又做APP,而且同时运营两个功能不同的APP,齐头并进的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哪一样都做不好。
APP需要团队开发,版本不断更新迭代,不论功能性、安全性和用户体验都能够保证,可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首先开发成本太高,技术团队辛辛苦苦做出成品上线,不多久应用户需求作版本更新,编辑人员随即需要不断填充大量内容,即使做到正常升级和内容更新,也难保证用户不会三分钟热度卸载。其次,APP的宣传推广周期长、品牌的培育更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时间成本相当高。最关键的一点,如今整个APP市场已趋饱和,各个行业、领域都有专业的APP,现在进场已经晚了,除非有坚决烧钱的实力和决心。
我的建议是,利用公司现有资源,先把微信公众号运营好。微信公众车开发成本低、便于推广,更重要的是它属于一个一对一闭环式传播的背景。几位编辑只要专注用心,坚持根据公司产品的特色写文章,三个月左右能够开通原创保护功能。加上品牌、市场和运营等部门的努力,粉丝数在三个月内取得阶段性突破不是难事。在此基础上进行目标用户的分类和深度开发,利用微信群做社群粘度开发。这个过程中,既磨炼好团队,又能收获理想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APP的开发和运营,效果一定会比不分主次大干快上强。
《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中说到,永远都不要肯定自己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义,即使是在问题好像已经解决之后。当我们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抱着一劳永逸的想法,除了做好解决许多问题的准备多找角度多想办法,更要有解决一个问题带出其他问题,再想办法解决的心理准备。当然,有很多时候,就像这本书的作者指出的,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希望他们的问题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