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类认识的保守性
1.证实偏差: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对最初的现象或看法加以验证。
2.事后聪明偏差:一旦我们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我们便 会倾向于认为,事前我们已对此进行预测。
3.人类认知倾向于保守:我们会尽力去保护已经形成的认知,去维护我们先前存在的知识、信念、态度和定型。
4.保守性的好处:可以让我们将所感知到的社会生活,视为一个连贯而且稳定的空间。
5.付出的代价:事件的歪曲、重要信息错过、低劣的决策、错误的认识。
6.避免认知保守性消极后果的四条经验法则:
6.1提防那些试图影响你对情境加以分类或界定的人。
6.2尽力采用多种途径对某个人或事件加以分类和描述。
6.3尽力将个人及重要事件看作独特的。
6.4形成某种印象的时候,要考虑你犯错误的可能性。
八、态度和信念如何指导行动
1.长期的研究表明,在许多场合下这样的直觉是错误的。
2.人们心目中的态度与行为关系——一致性推断:人们会根据某种与特定行为类似的属性或特质,来对这个人的行为进行推断。
3.什么时候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3.1态度的可通达性:指的是某个事物同我们对它的评价之间的联系强度。
3.2态度的可通达性强时,可能成为我们用来解释情境的主要因素,并依据态度行动。
3.3测量态度可通达性的方法:考察一个人以某个认识对象或者问题进行评价的速度。
3.4并非所有的态度和信念都是可通达性很强的。
4.依据感知觉行动:信念可以逐渐创造我们的社会生活本身。
4.1微妙的环境变量往往是人们行为强有力的决定因素。
4.2大多数人在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时往往忽略环境因素,而是从他人的人格或态度假定来进行解释。
4.3一种比较微妙的背景,会对人们的态度和预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行为,并最终影响到新一轮的感知。
九、社会解释中可能出现的三种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当描述和解释社会行为的原因时,与情境和环境性因素的影响相比,人们会过高人格和气质因素的重要性。
1.1我们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时,可能轻易地忽略了社会角色的重要性——一个人有多个社会角色。
1.2当人们行为的原因可以很好地归结为环境因素时,许多人却过分倾向于进行性格归因。
2.行动——观察者偏差:行动者倾向于将他们自己的行为归因为情境性因素,而观察者则倾向于将同样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稳定的人格素质。
2.1这种偏差是由一个人的注意力焦点所决定的。
2.2解决办法:转变行为者和观察者观察问题的视角:角色扮演、文化交流项目等
3.自我偏差
3.1自我中心思维:大多数人倾向于更多地将自己视为事件的中心,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3.1.1巴纳姆陈述是对个性的一种描述,它所包含的陈述几乎对每个人都是正确的。“每分钟都出现一个容易上当的傻瓜。”
3.1.2自我中心思维为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常常包含我们对过去的事件和信息的记忆。
3.1.3人们对那些关税自身的信息描述具有更好的记忆。
3.1.4当在群体中工作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关注和回忆自己的成绩,为此不惜截留有关他人成绩的信息。
3.1.5对学生的意义:对书本材料进行记忆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与你的个人经验联系在一起——来考虑如何将它运用到你身上。
3.2自利偏差:个体所具有的这样一种倾向:对自己的成功进行性格归因,而对自己的失败进行情境归因。
3.2.1原因:第一,人们问题将好的方面归为已有,而否定坏的一面。第二,是为了保护和维持我们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
3.2.2价值:免受挫折的心理伤害、排除悲剧烦扰的信念、处理压力的策略、乐观主义的思维方式
3.2.3最大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一般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