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ilei
01 这就是现实
高三的时候,班主任给我们每个人拍了一张照,六十几个人的头像汇聚成了一张大彩喷贴在了教室外的墙上,每张照片下面印着我们的名字、目标大学以及口号。目标大学不是清华就是北大,如果两者都不是,那就是剑桥或者MIT(当时的心就是大)。
但是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如愿以偿进入到顶尖学府的,最后我们班12个清华北大已经是烧高香了,不可能所有人都进入最好的大学。那么,如果进入了二流大学怎么办呢?是否还有机会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机会并不比一流大学少太多,但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自己怎么度过4年大学时光了。
02 两个事实
《见识--商业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大学之道”的章节中在探讨二流大学如何接受一流教育之前,提及了两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一流大学产出的名人比例总体上比二流大学高,但远没有你想得那么大
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工业界,最杰出的那群人所上的大学千差万别,并非都来自名校。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逆转》中提到:优势和劣势不一定是绝对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优势也不见得一直是优势。
《逆转》中提及有人统计各大经济系研究生毕业后论文发表情况:顶尖大学前三名的尖子生毕业6年平均发表了六篇论文,排名4、5名的学生发表了一篇论文,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则一篇论文都没有。相比之下,普通大学排在最前列的学生至少发表了一篇论文,也就是说普通大学的尖子生最差也能排在顶尖大学的4、5名的水平。
希尔曾说:“自信,是人类运用和驾驭宇宙无穷大智的唯一管道,是所有‘奇迹’的根基,是所有科学法则无法分析的玄妙神迹的发源地。”这估计就应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那句老话。
第二个事实:一流大学的教授讲课未必比二流大学好,或者说它们之间的差距不在上课水平上
这一点,和重点高中与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巨大差别是不同的。大学一流和二流主要的差距是在综合排名上,综合排名主要依据科研能力。
所以,二流大学的科研水平和一流大学的科研水平是无法相比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教学未必,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教授的表达水平,以及授课教师愿意花多少时间在教学上。
就像我们专业选择基础科研导师,我们一般不会选择那种学科带头人或者牛气哄哄的大教授。因为牛人总是比较忙,他根本顾不上我们,都是直接交给手下的博士生带。基础科研的时候,我们一般倾向较年轻、喜欢学生的那些老师,至少可以学到很多真本事,上手的机会也多。
03 两个差异
一流大学给予学生非常大的选择权,而二流大学没有,这主要是人均资源所致。有师资、有经费、有设备、应有尽有,确实令人羡慕不已。
而比这个更不幸的是,二流大学大部分学生学习并不主动,在一个相对受约束的环境里,他们自己也变得拘束起来。4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把他们变成了按要求上课、考试、拿奖学金,然后毕业,这样一个被动的人。
一流和二流大学第二个差异是环境,特别是同学本身的环境。很多教育学家认为,将哈佛大学某一年入学的全部1500名学生,送到一所二流大学接受(封闭的)教育,他们最后成才的比例依然会很高。因此,在美国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一流大学的生源和环境时造就学生成才的最重要原因,而并非课程、教授有多大差别。
04 两个策略
基于上述的事实和差异,策略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教育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是有诗和远方
教育的目的远不只是上课和考试,而是围绕着未来生活展开的。因此在选择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的时候,给人的主动性就非常重要。
学校资源较少,互联网时代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平台:慕课、网易公开课、得到、喜马拉雅…创建一个线上学习的圈子,并关注大牛动态,改变学习的环境。通过环境来倒逼,和反向塑造自己。
举一个非常熟悉的例子:自己女友在辛苦学医的同时,周末还要上双学位:现代汉语言文学。她是班里面唯一一个至今还坚持着的非文科生。同时她还是同济人文小组的负责人,确保每次讲座的顺利进行。你也很难想象在如此繁忙的状态下,她还阅读了50本文学书籍(大部分是理论著作)。
她带着自己的热忱,在辛苦学医的路上依然笔耕不辍,尽一切机会培养自己的文学功底和素养。学医,然后弃医从文的都是大家。不久之后,一个大家估计就会这样诞生吧!
说实话,学校讲座的机会很多,但大部分人都视而不见,好像看不见一般。校外人士倒是不少,也许只有过来人才会真正懂得:学习不仅仅是书本和考试。
大伯曾经给我说过:他们学校自建校以来材料力学满分的只有一百零几个,当年他们班包括他一共4个满分,校长亲自去“接见”他们,并看了他们的卷子,大加赞赏。
我问为啥他们班这么厉害?大伯说:只有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体会到知识的匮乏,当我们有机会再次读书,那种热情劲儿,洛阳待了3年,景点一个都没去过,周末全在学习。
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二流大学课程的选择相对少一些、条件差一些,但是总有自主选择的余地,那些选择对于本科生通常已经足够了。因为大多数学生都达不到自身学校所能提供的最高水平。
一流学生和二流学生的主要差别不在于智商和考试成绩,而是见识上,这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一书中的一个主要观点。
这种见识的高低受家庭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讲,上层家庭的孩子在这方面有些明显的优势,他们的学习目的常常是针对未来生活,而相比之下,中等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更多地看重当前的成绩。如果后者能意识到自己在见识发面可能的不足之处,主动学习,那么即使在二流学校也能够有所成就。
二.“十步之泽,必有香草”,有效建立自己的精英圈
在二流大学,整体上的氛围是不如一流大学,但是,你可以刻意营造这样的环境。虽然说一流大学里学生素质普遍很高,但是在任何一所大学里,都有聪慧贤德之人,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要自己有心向上,自能聚拢一批这样志趣相投的青年人,也自然能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实际上就是在平均水平中等的大圈子里营造出一个精英的小圈子。
这让我想起《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中她的大一经历。自己下定决心走上“苦行僧”的奋斗之路,但是自己独自一人时心里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恐慌感和孤独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本性隐隐作祟,眼睁睁看着自己仿佛又要退回到高考钱堕落的状态。
正苦于没有学友的她在网球课上幸运地结识了自己最重要的益友,之后两人携手开启了四年奋斗之路,最终从一个二流大学考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研究生。
05结语
无论是进入一流大学还是二流大学,我们首先都需要明确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主动根据这个目标尽可能地拓宽学习视野、培养技能,而不是被动接受学校的规划。其次,要有意识地构造一个好圈子。
一个人的命运,自然离不开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进程。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是你我都可以生长的时代。哪怕风雨侵蚀,哪怕沙尘撩拂,我也要用力生长,用力开花,用力泛出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