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阶段是推动环境教育的关键时期。相较于中小学,大学教育课程设置灵活,学生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上一篇提到,华人社会的重要生命经验研究表明,大学教育能够促进环境公民的养成。可是,现实中,大学教育愈加专业化和分工化致使学生缺乏整体性认知和反思问题的能力,难以应对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挑战。此外,多数大学的环境教育实践是专注于校园环境的管理与影响,少有对课程与教学法变革的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大学环境教育课程才能够实现将大学生培养为推动社会走向永续发展,关心和保护环境的中坚份子呢?
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许世璋老师不仅贡献了重要生命经验研究的台湾案例,还提出奠基在重要生命经验的环境行动模式,并在其所在的大学开设以培养环境公民为导向的环境教育课程,经过十余年不断的评估与修正,已成为常态性的大学课程(许世璋&任孟渊2014,Hsu 2017)。
许老师设计的环境教育课程专为师范生开设,为期一年,以整全式学习观点来促进学生在理性、情感、与终极关怀三大面向的学习与成长,期望最终能帮助学生不仅成为环境公民,同时也能为成为具备环境教育职能与热忱的学校老师。
课程由五个教学模块构成,包括了台湾环境议题分析(3小时室内课*9周)、台湾之美与故乡之爱(3小时室内课*3周与两天一夜的国家公园自然体验)、环境行动者的生命故事(3小时室内课*4周)、探索环境行动者的心灵(3小时室内课*10周)和环境行动者的实践(两天一夜的梨山户外教学与两次一天的花东纵谷户外教学)。
课程从环境议题切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透过影像与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看见环境被污染、被破坏与切身利益的关系,引发学生在环境问题上的情感涉入;当学生内心冲击过后,透过户外体验,感受自然之美,与自然建立情感连结,产生对守护自然的心愿;邀请环境行动者分享生命故事,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台湾环境运动代表人物的行动策略与思想内涵,参访环境行动者的实践场域,鼓励学生对自身和未来抱有希望,平衡因环境问题所可能引起的悲伤沮丧。
这一整全式的大学环境教育课程,强调除了理性思辨,还应该包括情感的涉入与生命信念的建构,尽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涵盖理性、情感与终极关怀三个面向。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是单向的讲授,需要去寻找适宜的教学策略,如这门课程中用到的影像欣赏、户外教学、座谈、讨论、环境行动参与、阅读、角色扮演、价值澄清与批判反思等教学法。
许世璋老师的一句话 “在别人的需要里找到你的责任,在需要你的地方付出自己。” 激发起学生的感动与热情。这就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许老师与他的环境教育魔法课,种下一颗颗环境教育的种子,让年轻生命学会承担爱与被爱,包容与付出,激励学生们从日常生活和周遭环境开始改变。
那么,大陆高校是否也有培养环境公民的课程呢?
很遗憾,CNKI中使用“环境教育”+“大学课程”检索,仅仅发现关于大学环境教育的框架和大学生环境教育的现况的零星描述,还未见类似台湾许世璋老师论述大学环境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文章。笔者仍想在此分享两所高校的环境教育课程案例。
第一个例子来自一所中国内地和香港共同创办的高校。这所大学倡导博雅教育,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开发出一套体验式与服务学习的环境意识课程系列。这一系列包括自然观察课程、环境监测、资源管理等,每门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实践和反思三个阶段,采用以成效为本的教学法。
以观鸟课程为例,创造互动的教学环境,如城市公园观鸟体验、小组观察学习某种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所学和面向公众的观鸟解说志愿服务,促进学生学习观鸟和城市鸟类保育教育,旨在培养观鸟教育与鸟类保育的推广大使。这门课程老师通过学生作业和问卷进行了学生环境意识的初步调查,发现知识、技能及态度层面,学生的鸟类及保育知识、自然观察技巧、人与自然关系、可持续发展以及小组合作能力均有提升;行为层面,学生养成观鸟等自然观察习惯、向身边人分享所学所思,以及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学生不仅可以从自然观察课中增强对环境的敏感度,关注起校园里的自然,还能参与各类学校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开启环境意识课的实操环节。
感谢这所学校教员小喜提供全人教育下的环境意识课程系列资料,期待这一全校的环境教育通识课程能够培养出环境公民。
另一个例子则是笔者的亲身经历。那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公立大学,有一门《绿色经典导读》的公选课。这门课上,学生需要阅读《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瓦尔登湖》、《多少算够》、《我们的国家公园》、《小的是美好的》以及《错错错:唐锡阳绿色沉思与百家评点》等作品,聆听几场环保人士(如环保作家唐锡阳、麋鹿苑的郭耕)的讲座。课程考核方式是一份读书报告和期末笔试,个人感觉主要是考察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这些绿色经典读物的理解以及有无形成的个人想法。
作为高中时已接触到吉林人民出版社那套“绿色经典文库”的学生,上这门课时的我没觉得课程内容很新鲜,也不认为师生讨论环节体现出足够的批判性和思辨性,更没感受到有在倡导学生采取环境行动。然而,多年后,当我变成可能是中国大陆最熟悉重要生命经验研究的人时,当我想要回溯中国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发展史时,真切感受到因当年那门课所知道的唐锡阳老先生,以及为保护滇西北的原始森林和林中生活的滇金丝猴而由他发起的绿色营,确实有帮助到我去理解1990年代的环境保护,也对当年绿色营培养热心环保的大学生方式,后来绿色营转向自然解说员培养的原因等问题很是好奇(真希望能有既熟悉绿色营又通晓环境教育研究的人去着手研究这些有意思的问题)。
如此想来,这门课列出了阅读书目,给予观点讨论的空间,帮助形成个人的想法,倾听环保典范的心路历程,给年轻学生带来生命的启示和仰望的机会,当然属于大学的环境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