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教材解读文章和教后记

解读教材是备课的起点,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写一写教材解读文章,尤其显得重要。如何写教材解读文章呢?

首先要明确写教材解读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流和传播,而是为了推动自己进行思考,所以不必在意自己的文笔好不好,要明确一个观点:文章是写给自己的。

其次,要当成读后感来写,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这篇文章传达了什么思想情感?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对作者有什么了解?这些都是写教材解读文章时需要关注的内容。

再次,写教材解读文章时,需要关注到教学的实际情况,既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学到什么。要关注到教学内容与资源的挖掘,实施教学过程的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和课堂检测。

最后要注意写文章时一定要拟订一个标题,这个标题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锤炼,能体现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如何写好教后记,教师一定要对照备课时写的教案,在真实的课堂实践以后,一一对照着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就很容易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想要深入探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教育理论素养。

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能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理论化。这样,面对同样的课堂教学问题,思维就会打开,思考的角度、深度自然会让人耳目一新。

建议渴望专业成长的教师要重视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尤其要主动寻求学科教学的教育理论支撑,建立自己的课程观,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教学能力,把下节课教得更好,让自己和学生都更加满意,体验到课堂的乐趣与成长的快乐。

写教后记时要化整为零,深入反思,独立成篇,形成系列。

上完一节课后,要善于观察和反思的教师可能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可以写,那怎么写呢?可以针对一个问题或现象写一篇,写之前要先把这个问题想一想,尽力的想想能不能总结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最好能反映或解释一个教学规律,用简练的语言把它提炼出来作为标题,先呈现课堂的情境,然后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出现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是成功的地方总结出一个经验和规律,是遗憾的地方,从多方面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

这样来写教后记很容易就构成“反思系列”,一篇教后记就是一个主题研究,主题研究多了自己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就能够形成系统。

教后记、教学案例反思的写作研究,应该再大一些,可以一节课后写一写,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全部完成后写一写,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再写一写。内容应涵盖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这样的教后记可能就超越了最初的意义,对于教师发现自己,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框架,教学思想框架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