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写作训练营第十次作业 第二组 东方575133
(此文输出自刘润老师所著的《底层逻辑》的部分章节)
什么是逻辑呢?逻辑其实就是必然加因果。一是必然的确定性,二是具有因果关系。
那么,怎么建立逻辑素养呢?
其实很简单,靠四句话就够了:
证有不证无,以偏不概全,证有靠举例,证全靠推理。
(一)证有不证无
证明一件事情“有”,只需要举出一个例子就够了。比如只要你曾经在某时某地看到过一次白狮子,就足以证明“这个世界上有白狮子存在”。但是你要想证明“天下没有白狮子”,那是不可能靠举例的。即使你看过一百万只、一千万只狮子不是白色的,也不能确保下一只狮子不是白色的。如果靠穷举例子,你只能证明你没看到过白狮子,而不能证明天下没有白狮子。
同理,你想证明便宜也能买到好货,只需要你有一次这样的经历就行了。但是你要想证明便宜绝无好货,靠举例则是不行的。
现在全世界的法律,为什么都默认是无罪定论,是“疑罪从无”,而不是“疑罪从有”?
因为证有不证无。我们不能默认每个人都有罪,然后再去寻找证据证明他无罪。那这个世界会人人自危,会乱套,因为我们都无法证“无”,也就推不翻自己身上的无罪假设。法律只能假设他无罪,然后再去找到他犯罪的证据和动机,来推翻之前的推论。
这个世界往往并不是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存在着很多中间地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和博弈。
证有不证无,会让你允许和你不一样的观点的存在,不会随便武断地在网上留言:“我没见过,所以你在胡说”。
(二)以偏不概全
有人偏执的抱怨,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其实我想告诉他,这是归因错误、以偏概全。坏人赚钱不是因为他坏,而是因为拥有赚钱的大脑。好人穷也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他缺乏赚钱的脑。不能把“脑”的问题,归因于“心”。这世上还有更多的好人很富、也有很多的坏人很穷,但恰巧被你忽略,更不能以偏概全。
有人说学习无用:你看他小学没毕业,还不是一样做老板。你能怎么说?
你得说:又在以偏概全了。这只是个例,是他的财富对他撒了慌,他的运气不具备普遍性。不学习和他的财富,不具备必然性和因果性。我羡慕他,但是他的运气,不一定在我身上能复制。
学习当然有用。持续学习、不断精进、不断掌握更加正确有效的路径方法,下一次一定比这一次效果更好、更靠近成功。
高手往往看上去都很傻,只有普通人努力装的很有智慧。大智若愚,那就是把正确的事情、大概率能够成功的事情,重复去做,那就会大概率成功。
不要用部分失败的偏,去得出整体无用的全。现在不等于永远,局部也不等于整体。
(三)证有靠举例
证“有”是很简单的,只需要你举出一个例子就足够了。
但是重点在于,你要把这个例子举出来,。如果举不出来,那就不能强行让别人相信你:“我说有就是有”。对于举不出来例子的命题,我们只能叫假说,并不确定一定“有”
。
(四)概全靠推理
所谓的概全,其实就是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是没法儿证明的,只能靠推理。
比如,宋词都是宋代写的,毛主席的词不是在宋代写的,所以推理出毛主席写的不是宋词。
所以呢,不要说“大家都这么说,难道这还会错吗?”
因为,大家都认同,不等于逻辑推理。大家都这么说,不代表就是对的,除非能够用逻辑思维来证明推理。
一件事情的真相,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见识少的人,没见过多余的可能性,所以笃定他所拥有的,就是绝对真理,甭谈什么逻辑。见识多的人,反而愈加谦卑、平和、开放、包容,因为他们认识到存在各种不同的可能性、接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
而还有更多的普罗大众,看到三五个角度和事实,就以为了解了全部,迫不及待选择一个最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当做真相。
豆豆在《天幕红尘》里提倡:见路不走。就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保持思维逻辑,根据具体的条件和要素,得到具体的答案。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和过往经验里。这很难,但是这很必要。而这说白了,就是“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