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爱情博士黄维仁说:“最能给人生带来幸福,满足和意义的,不是金钱,地位,也不是健康,而是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爱的连接。这个爱的连接体现在各种人际关系上,尤其是我们跟自己最心爱最亲近的人的关系上:恋人,配偶,父母,子女,我跟最爱的人关系幸福会带给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满足和意义感,但是当我们关系出问题时,他们带给我们的伤害也是最大的。”如何才能让我们活在爱中,而不是活在伤害和平淡乏味中?这生活向我们发出的重要的疑问,而思考作答便是我们要走的成长之路。
原生家庭关系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爸爸和妈妈用他们独特的方式给予对方爱。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爸爸,给了那个来自排在家里最末尾经常被忽视的爸爸很多的心理营养。父母之间好的夫妻关系,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了我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同时,也为我在后期的亲密关系中提供了良好的模板。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人生的很多重要节点,爸爸妈妈都给予我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当热爱学习的我我是一个从小学到初三之前都是班级名列前茅的好学生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总和我说:“我们念的书不多,很多都不懂,念书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自己把握,爸爸妈妈相信你。”爸爸妈妈从来都是抱着平常心看待我的学习成绩,有时候考的特别的好,爸爸妈妈也会给奖励,但非常少,爸爸总说:“你必须清楚,读书是你自己的事,考的好爸妈奖励你是对你的肯定,但这不表示你考的好每次都应该得到奖励。”面对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之一的中考,爸爸妈妈说:“你的人生你自己负责,你自己决定考哪里。”
我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对我的信任。感谢他们让我学会自己选择,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印象中爸爸话不是很多,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有力量,他默默的为这个家奉献自己的一切,他正直善良,勤奋上进,有责任感,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爸爸和妈妈是这辈子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们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妈妈,虽然她爱抱怨,但是我知道那是因为她太辛苦了,她需要别人肯定,一直到我自己学了心理学之后,才明白,妈妈是那种不知道该用什么言语去表达爱的人,只能用抱怨,强势来掩盖内心的脆弱和不安,把爱的人推开,在步入婚姻后,我身上也是妈妈的影子,我同样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爱,用自己以为是爱,但别人觉得是强势是控制的方式去爱,我花了好大的力气,才分清楚什么时候是控制欲,什么时候才是爱。现在我知道,妈妈是爱我,一直都是爱我的,只是她不会说正确的爱的言语,庆幸我遇到心理学,
33岁这一年,我学习并且熟练使用萨提亚的冰山工具来探索和处理日常的一些困扰事情,我遭遇了几次和父母相关的冰山事件,让我自己,以及自己和父母的关系都更上一个台阶。
第一座冰山是,有一天,从娘家出来我骑电动车拉着孩子准备出发的时候,没有处理好,妈妈用指责埋怨的语气表达担心被我愤怒怼回去,我静下来去画,,发现愤怒的背后藏着一句话,“我已经很不安无助困难了,你还要投射你的担心焦虑给我,我很愤怒,否则我无法承受这一切。“我发现自己当下就是本能的怼回去,之后出现的就是对妈妈的愧疚。意识上我知道妈妈是因为担心我爱我,这是她的表达方式,而潜意识却充满愤怒。那我究竟在愤怒什么?我的”愤怒“是责怪妈妈没有看见我”当下的状态“仿佛就是在”悬崖边“,而她的指责和埋怨是继续推我向”悬崖边“,尽管我知道她其实是想拉我。“愤怒”的意思是,“妈妈她投射她不安和焦虑给我,我不喜欢,我讨厌,是她的错,让我这么愤怒”。我堂而皇之的将“锅“甩给我妈妈。“愤怒”背后藏着是”妈妈可以看见我的不安,帮帮我”的期待。”愤怒”用来掩盖我的”害怕”和”不安”,可以给我力量爬上来。“过去我不愿意承认,我其实一直在把责任推给别人”,这座冰山让我看清这部分,我也知道了,我必须学会承担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才有可能放下指责的手,去真的理解和接纳妈妈表达爱的方式,继而带着和父母和解的放松去拥抱舒心的人际关系。
另外一座冰山,叫做“我忽视妈妈的感受坚持做对的选择挺爸爸”,给了我非常多启发。事情是这样的,我想要给爸爸手机开通微信支付绑定银行卡,妈妈一直不同意,说绑定卡钱会没掉,爸爸默认同意,而我不顾妈妈的反对意见就把操作完成了,我在当下的解读是妈妈内心强烈的不安全感驱使她想要追求确定性,对于小概率事件也当作一定会发生得,拒绝接受其他可能性。我认为妈妈是错的,她被自己内心的不安给困住,她的决策是被情感趋势,毫无理智可言。画冰山的时候反思,我自己的“超理智”应对模式追求“必须做对的是才是安全”和妈妈没有什么不一样。这座冰山真的是完美呈现了自己是如何重复妈妈模式为“不确定性”买单。真正触动我启动“防御”进入战斗模式的,是我从妈妈的“应对”里接收到的“不被信任”的讯息。这份“不信任”指向我和爸爸,伤害了爸爸在我心中的形象,这让我非常的“不舒服”。事件的最后妈妈做出了”妥协”,我的愧疚便立刻开始升起来。因为我察觉到妈妈”妥协”背后似乎藏着的是仿佛被牺牲了之后的”愤怒”和”委屈”。这画面太熟悉了,小时候,妈妈常常这样,感觉是没得”选择”,最后都是她做了”牺牲”顺从其他人,但是又充满”愤怒”和”怨气”,会开始”抱怨”……我看懂妈妈“牺牲者”的牢笼,也照见自己关系里的“牺牲者”牢笼,我看到了源头。本质上我和妈妈一样,我一直不愿意承认,要知道“那其实是我自己选择的“。此后,在亲密关系中我便停下来,不作为,时常对先生忽视,都是我在尝试冲破这个”牢笼“。通过这座「冰山」我「看见」了妈妈,也看清自己身上妈妈得印记。我身上那么多的不安,除了小时候的事件,还有很多从血液里,来自妈妈身上的,来自家族传承的部分。这一座冰山,让我自己对于创伤层次有更深得体会。
最后一座是在一次爸爸不高兴发脾气的时候,我目睹爸爸抱怨,然后妈妈无声落泪的冰山。记得,在当时,爸爸说了一句“他说接下来人生是死亡倒计时,他应该为自己活,活得高兴愉快。“让我全身犹如触电。我当时心里觉得,爸爸气势汹汹的抱怨的言辞背后,是爸爸承受了很多愤怒和不满。爸爸一边埋怨,一边妥协的样子,多么熟悉啊。当我看到这个模式,和妈妈和我,我的孩子,一模一样,我忽然就看懂了。爸爸的埋怨背后的”愤怒“是在逃避更深的满足自己拒绝别人需求的”愧疚“,还有”害怕“。当他愤愤的说出”是不是觉得他付出的不够“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他接收到我们传达的”不满意“的信息之后的”无力“和”委屈“。那一刻,才发现,这么多年了,我们真的很少了肯定他,”默认“他的付出”理所当然“,他承载了太多”期待“。爸爸迟到的中年叛逆是在”崛起“,是”自救“,是在呼喊”看见“我。我被他的”人生倒计时“说法给震惊到,那才是他心里最”真实“的声音。我是真的喜欢爸爸那句”为自己活“。是的,你为我们做得足够多,谢谢你,你可以,你必须为自己活。也许”真正的为自己活“是我,妈妈,爸爸三人跳出原有模式的解药。
我听过一句话,童年得到的爱,是长大以后的光。我这一路成长虽不算顺利,有些创伤让我心底仿佛有个洞,很多时候会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美好都流掉,好在,我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成长之路,而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力量都是源自心中那份童年的父母带来的爱的滋养,感谢父母给了我翅膀去飞,给了我爱和力量去前进。
亲密关系
童年缺失的那部分安全感构筑了我性格中的诸多棱角,让我在婚恋道路上波折重重,婚姻的波折让我有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在付出努力去经营和获得好的亲密关系中,我被滋养着,也收获了成长。
在适合结婚的年龄,遇到我现在的丈夫,按着我自己规划的25岁结婚,26岁生孩子,我都做到了,只是我发现自己规划人生阶段的任务,我完成了,但是对这个任务里面的具体内容,我缺乏成熟的思考。带着未成熟的心去开始我的婚姻生活,当爱情病毒多巴胺消退之后,彼此真实的一面暴露无遗,彼此差异的磨合,给我带来了很多痛苦,同时,由于自己的不成熟,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带来的占有欲和控制欲给身边的人带来很多灾难。孩子的出生,家庭矛盾激增,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人际冲突带来的痛苦。当我感到痛苦无助的时候,我就拿起书来阅读,在书中和伟大的灵魂相遇,想要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原来我不懂,为什么,我这么痛苦,仿佛这个世界容不下我,如果不是别人的问题,那我自己身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想要认识我自己,想要弄懂那些我好像未曾把它弄懂的人性,于是我就和心理学相遇了,那真是美妙的一刻。在学习的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人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体力的消耗,也不是来自于跟大自然或同类的斗争,而是自己对自己的战争。“你的幸福,和你的丈夫无关,和你的儿子无关,它只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当我在婚姻中四处碰壁,深陷痛苦泥泽苦苦追问幸福是什么,我该怎么幸福的时候,我该如何经营我的婚姻的时候,有一个人和我说了这一番话。我也曾不太明白,但后来我明白了,我的人生,我自己负责,我的幸福也是我自己的事情,做一个有能力给自己和别人幸福的人,那么无论和谁在一起,她都会是幸福。孩子,丈夫,只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我的人生还有其他内容,我的父母,我的兴趣爱好,我的人生目标,即使其中一个部分出问题了,但那不是人生全部,我还有其他。让生活多一些支点,学会滋养自己,丰富生命的内容。我亦懂得,带着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只会将你的爱人推向天边,家,不是审判场,这里需要的不是理,而是情和爱,试着努力让自己不陷入是非对错的框架里,随着信念的改变,我对待爱人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态度也慢慢发生改变,他们也给了我跟从前不一样的反馈,关系便在这点滴中发生变化。
我曾经是一个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太善于示弱求助的女汉子,而这一切都在我努力的自我成长中慢慢发生改变。有一件事,让我对自己的柔软,以及亲密关系的状态有深刻的启发。那一天,先生躺在床上对我说:“蚊子灯开一下”我回答:“我此刻不想动,请允许我不想动。这样我会感受到被爱,谢谢你你。先生回答:“去去去。”我说:“这真的很重要啊。”我突然被我自己能够说出那一句“拒绝”的话而惊讶到。在那段人生低谷,“亲密关系”非常糟糕的时候,我曾经是两性作家aywawa的粉丝,没错,就是那种“教女人怎么撒娇示弱御夫挽回”之类的两性作家。那个时候我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关系”啊,我唯一的优势就是“爱学习”。于是我记录了超多“模版”,就跟念书时候写作从模仿开始一样,我可以无限扩展。可是,真实场景中,我好像一句也说不出来。当时我以为是我演技不行。包括后来上了萨提亚的沟通课,我对于“一致性沟通”模版的仿写也是随手就来。我甚至马上用到沟通中,但是我后来收到的反馈是“用力过猛”。当时我无法理解,此刻我知道,是因为那些“模版”只是停留在意识层次的,没有真的“走心”。那是由我自己的“内在状态”所决定。多年前,我说不出,是因为我无法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去说“柔软的话”。那时候的心是有一层硬硬的“壳”。沟通课之后,“用力过猛”则是因为我那被剥去一层壳的“心”还藏着一层薄薄的“壳”。那是从巨大的不安走到小一点的不安。而那一天我能够“内外一致”的表达“拒绝”,这对我而言是往前跨出了一大步。我之所以能够从僵硬强势成长为柔软可以表达感受,这也离不开亲密关系得滋养,先生在婚姻里也给予了我很多爱和包容。
从「女儿」到成为「妻子」,「媳妇」,「母亲」,我曾因为披着“女儿呢”的身份认知去演绎新的「角色」而四处碰壁,伤痕累累。直到,我终于看见并接受那些新的「角色」背后的「期待」,我的身份认同和角色认同开始整合,身边重要的人际关系都开始慢慢变好起来。
和自己的关系
成长最好的状态是我接受现在,但不放弃未来。对我而言,这样状态更是接纳这个世界,允许别人和你不一样;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付出努力;明白怎样生活不过是自己的一项选择,选择并为这个选择的后果买单;懂得自己的力量其实很渺小,除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在掌控之外,我们能做只能努力改变自己,其他顺其自然;正视成长的痛苦是躲也躲不掉,撵也撵不走的,永远不要停止追求内心成长,勇敢的去经历,去跨越,漫长岁月,唯有强大的内心能伴随一生,从容应对生活的种种。
在持续用冰山记录生活的觉察中,我发现了自己两座重要的和童年3岁创伤相关的事件。第一座冰山,“为什么我害怕人际互动中的沉默”,这座的冰山后面藏着一个期待是在孤独无助的时候我希望有人回应我,陪伴我。我发现当自己在人际互动中遭遇沉默的时候,我会在摸不清对方在想什么?我不确定对方是否真的高兴或者喜欢我。我一边说可以一边观察对方表情,这样我可以做出来判断,对我自己来讲,比较放心。如果不说话,我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同时也会有更多担心,和脑子里负面的声音评价涌出来,我会害怕。对沉默的恐惧感,最初是哪里来的?将我困住那么久?我想到一句话“无回应即绝境”。大概是我童年最深刻的恐惧,被独自关在家里的院子里,对着被反锁的门。可以看见来往走过的人的鞋子到小腿中部,可以听见来去的人,自行车经过的声音,可是没有人回应我,没有人可以和我说话,只有眼前可以看见和听见的门外,和四周堆积起来的木板。那时候我才3岁多,木板里有声音,可能是老鼠什么,我很害怕,我想要有人和我说说话,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所以,我可能从那时候开始,害怕安静,害怕沉默,害怕没有听见我,没有人回应我,害怕只有我一个人。那是当年3岁的我被单独留在家里面对恐惧所固着下来的部分,于是生出了言语间沉默时候对别人“不确定性“和自己脑中负面声音和评价的恐惧。在看懂以后,我和自己的这部分做了和解,我写了两句话给自己--“别人不说话,不表示就是你不好,而是人需要思考,需要停下来,需要空白”,“没有话题的时候,安静的呆着,感受也可以很美好。言语太过苍白不能诉尽感受。唯有用心感受,灵魂的交流共鸣是全人类共通的不可言喻的美好。“
另外一座冰山是,“我为什么总是要付出120分努力”,这座是在亲子冲突中被发现的。我为什么总是要120分的努力呢?因为我很害怕,我如果没有用尽120分的努力,我害怕别人觉得我不够好。我害怕别人不能接受只有60分到80分的我,其实是我自己不能接受自己。其实是我自己觉得我自己不够好,我害怕我不够好,我就不值得被爱。我找到了卡点,3岁时候被独自留在家里而生的「被抛弃」的恐惧和不安。我一个人对着一个两边摆满木板的院子,望着门在那儿使劲儿哭。那是出现在我上一座“害怕沉默”的冰山里的同样的场景。上半场是呆在院子里一个人孤独的“恐惧“。下半场是跑出家门在街上孤零零的找妈妈的”无助“。一路哭一路找最后被亲戚带回家的画面至今还清晰刻在脑海里。这份”恐惧“被深深刻在了身体里。伴随着哭闹过度带来的呼吸道受损的疾病伴随我多年。这在当时是对家里的严重经济负担。那段时光身体的难受,心理的“恐惧“加上感受到父母传达很多”不满意“的信息,都一步步加深了我对自己”不够好“的认知。后来它们就成了左右了我之后人生的主旋律。从之前很痛苦,写得泪流满面,不愿意面对,屡次想放弃,我终于还是坚持写下来让自己去看清这部分。我可能要先学会接纳我自己即使只有60分,我也依然是”值得被爱“的人。
我相信那一句话,心理咨询师能走多远,才能带领你的来访者走多远。我深深的知道,只有对人性的洞悉和理解的积累,和对自己的了解与接纳的完善,自身对精神层面的探索和追寻,构筑的咨询师的人格魅力,才是能够在咨询关系中影响来访者的最重要因素。那也正是我孜孜不倦走在自我成长的路上的动力,我想要走得更远一点。
从原生家庭关系,亲密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当我将自己的重要人际关系做了一遍梳理之后,我愿意用“舒服”来形容,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感恩我经历的所有。人不是因为优秀而悲哀,是因为真实而被爱,当我接纳了自己,在人际互动中能够真诚的给回应,让真实的自己和另外一个真实的对方相遇,那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相信,这部分也会自然的在咨询关系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