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亨福)
近日,一则关于《自闭症康复项目恩启再获3000万融资,影响力投资助力行业快速发展》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据多家媒体报道,7月23日,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项目恩启逆市完成3000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禹闳资本和博行资本联合投资。
而熟悉自闭症行业的人对恩启应该有所了解。这家成立于2014年定位于一家教育科技公司。以科技和内容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围绕国内自闭症儿童家庭的康复训练需求,成立5年来,已先后创建了国内最大的自闭症康复教师培训平台,自闭症儿童康复效果评估工具,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在线社区。已累积完成康复教师培训超21000人,累积完成自闭症儿童测评17100余人次,是业内数据资产最深厚的企业。
这样的一家为自闭症儿童家庭和自闭症行业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司,获得3000万的融资,其实在业内来说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
因为对于自闭症行业来说,我国自闭症服务事业自1982年开端,南京脑科医院的已故陶国泰教授首次在中国大陆报告孤独症病例算起,已经走过了37个年头,但是对于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及自闭症家庭服务来说,却一直存在很多的短板,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让很多星儿家庭背负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而此次,作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自闭症教育服务机构获得3000万融资,能够借助雄厚的科教与资本实力,在课程、教材教具、人才培养和管理上再建新功,也正是很多自闭症行业人士和家庭所乐于看到的。
然而,当这轮融资成为可喜的背后,我们却隐隐地感到很多的不安。
这绝不是眼红和嫉妒,也并不是杞人忧天。
因为,获得这笔巨大融资,恩启也将逐步研发并实施国内领先水平的自闭症儿童标准化康复体系,而截止2019年上半年,上述体系已初具雏形,恩启已在北京地区投入并成功运营2个培训中心。本轮融资完成后,恩启将在稳步推进直营连锁店扩张的前提下,加大对自闭症儿童家庭与机构的赋能业务的投入,最终实现整体提升自闭症儿童康复行业专业水平目标。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自闭症康复及行业整体水平提升的。
但是,也正如任何资本的介入都不会是凭空而来,从商业投资的角度来说,也是要实现价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
而众所周知的自闭症目前国内有一千万,而又随着各项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于是,很多商家和机构也瞅准了这一“暴力”行业,削尖了脑袋要分一块蛋糕。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自闭症的地方就有想要以此赚钱的不良机构和老师。而目前国内良莠不齐的康复机构和能力参差不齐的特教老师,也让整个自闭症康复行业鱼龙混杂,如恩启一样的致力于自闭症教育科技的公司作出如此成绩的确难能可贵,那些不良机构也要坚决取缔。
可是,在次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待这笔由3000万融资引发的背后的发展。
恩启创始人王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要规模化解决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需求,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师资、标准化、可扩展性”。也由此开展了很多提上日程的宏伟计划。他们也在五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可观的数据量,并根据数据设计更精准、更个性化的康复培训课程,从而提升康复效果。
目前恩启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自闭症康复模式已初具雏形,经营效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拥有国内最大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数据库。未来公司将以数据资产为核心,持续创新产品与服务,赋能自闭症儿童家庭与机构,从而大规模解决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需求。
博行资本合伙人张岚也表示,看好儿童自闭症康复市场的潜力,同时非常认可恩启团队的战略思考能力和执行力。
这就是本轮融资的初衷或者说目的吧。很多事情其实刚开始都是源于初心的,可是走着走着有时候就会陷入迷茫和阵痛,尤其是在国内自闭症行业的发展绝大多数都是民营,所以很容易因为资金、场地、师资、能力而陷入困境,这种困境并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伴随自闭症行业的,一旦跨过去就会实现一个跨越,但是很遗憾,很多机构其实都跨不过去。
所以,恩启也会遇到很多的难题和困境,这是毋庸置疑的。否则,自闭症康复就不会走的如此艰难,自闭症家庭的困境也不会接连发生。
有网友“我就是陌”留言:
自闭症康复机构是福利机构,不应当是盈利机构。如果创始人想把他当成一个赚钱的工具。
也有人表示,“我们希望他们做得更好,而不是做得更大。”
“看着自闭症康复成为一块大蛋糕,觉得很心痛。”
这是来自不同网友的声音,但是都有一种相似的期盼,希望真正的技术,真正的专家和真正的机构能够真正的帮助自闭症家庭,而不是打着造福自闭症家庭的幌子来切这块蛋糕。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
自闭症高达1%发病率,千亿康复市场谁来挖掘?
一家专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机构的付亚章撰文指出:
随着自闭症发病率的增加,自闭症康复日益受到关注。无论是美国对康复过程的全部买单,还是我国目前的专项补贴,最后都将由商业机构具体运作。国家政策的支持,多方需求的推动,使自闭症康复的商业化变得必要,而千亿级的市场规模和巨大的供给缺口又为自闭症康复机构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这是一种双向互赢的市场操作,但同时又存在短期内不可调和的矛盾。
美国作为自闭症研究的先行者,不仅在医疗诊断方面树立了典范,而且在帮扶方面也一直走在前列。受益于美国的高福利制度,以及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其自闭症康复过程采用了政府全程买单,康复机构具体执行的方式。
而在中国,由于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政府只是采用了专项费用补贴的支持方式。
国内将千亿康复市场的自闭症康复教育推向市场或者由政府牵头主导,民间机构运营操作,这其实是参照了我国的养老事业和社区化运营模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民办康复机构和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通过培训师资、购买服务、提供免费或补贴场所等方式,大力支持民办机构提升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康复费用高一方面是因为自闭症康复教育师资比高,场所和专业要求也高,导致康复成本总体较高;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相当部分的机构是民办性质,其中又以妈妈型机构为主导,缺乏政府和社会支持,主要依靠收取家长康复训练费来维持生存,其生存往往又是多重艰难。
自2006年自闭症被正式列入精神残疾以来,国家和地方便出台了针对性的补贴政策。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0-6岁的自闭症儿童每年可以享受残联提供的4万到5万左右的康复补贴,而二三线城市的补贴在1万5左右,往下更多城市和县城的自闭症儿童所能得到的康复费用就少之又少,甚至没有。
于是,就造成了很多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自闭症儿童得不到有效的诊断,诊断后又无法享受有效的康复,能享受到康复的又因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长久的经济支撑半途而废。
而很多来自残联补贴的康复费用,专项的补贴款项则是直接划转至了康复机构名下。自闭症孩子想要享受到这笔补贴又受制于是否是当地户口、年龄制约、家庭经济状况等诸多条件,于是,包括政策补贴以及后续的融入教育“零拒绝”政策就往往浮于表面,真正想要和能享受到的家庭往往又被排斥在外。
于是,多方需求的矛盾和博弈中,立足于市场化和社区化推广及教育科研为主的如恩启一样的机构就应用而生。在商业化的发展上力图助力自闭症家庭。
而根本的原因在于自闭症无法根治,持续的治疗康复将贯穿患者一生。漫长的康复过程涉及多项环节,关系多个主体,也因此受到了多方需求的共同推动。
恩启融资3000万从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这种矛盾,培养更多的专业师资力量,建立更健全的评估体系帮扶更多自闭症患儿诊断后列出长期康复方案,又能够在建立越来越多的康复培训机构后招收更多的自闭症儿童开始康复。
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双方面的。有利就有弊。也有人说,还不如把这些钱给自闭症患儿家庭,作为他们的康复费用或者生活费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家庭的压力。
可是,很多时候光有钱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一味地给钱而不进行技术和科研的支持,就像是没有打牢地基的大厦,随时都可能倾塌。
而人又是自私的,如果给每个星儿申请了每月的数千元补贴到每个自闭症家庭,那就有可能变成一种无法把控的好事变坏事,很多星儿父母认识到即使花再多的钱也不能根本上治愈自闭症,而且就算是康复训练有效果也是需要长期乃至终生金钱投入的,于是,就像对待脑瘫孩子一样,有些来自偏远地区或者父母康复意识淡薄的家长就会借孩子以牟利,只是给自闭症孩子吃好穿好,然后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以孩子为工具,收取国家的经济补贴,而不会拿这笔本来是作为康复补贴的钱去给孩子做康复训练。
当然,我无意以小人之心猜测这些星儿父母的做法,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加强制度的保障和社会体系的健全,那些来自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补助和帮扶才是最有效最公平的。
由此,耽误的不仅仅是一个或者成千上万的自闭症家庭,更会加重国家经济损失。而实践证明,早期疗育和融合教育作为赋予自闭症患者社会化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经济损失。
从切实可行的方面来说,有网友评论,无论是美国政府的全程买单,还是国内政府的部分补贴,都只是解决了谁来付费的问题。但面对急待满足的市场需求,只有商业力量的介入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更高效的运营。因此,就其商业价值而言,自闭症康复各环节的市场情况和供给状况则显得尤为重要。
我也希望如此,然而我无意和没有能力诋毁恩启,只是当越来越多的来自商业机构的资本渗入的时候,建立越来越多的直营连锁店的扩张就会变成一把双刃剑。一味地求大反而最终会落得和共享单车破产清算一样的结局,那对于恩启来说就是一种打击,对于千万自闭症家庭来说,无异于是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