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原著小说问世过去将近半个世纪,经过前人的多次尝试,被称为“史上最难改编”的科幻小说《沙丘》,终于在今年十月份被丹尼斯·维伦纽瓦搬上了电影大屏幕。
关于《沙丘》,其评价呈两极分化,有些人奉之为神作,有些人看完电影仍旧云里雾里。笔者处于后者的状态,在没有了解原著和背景的情况下看完了电影,结果一头雾水。在看完电影解说和查阅资料之后才对电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本文仅从观影角度抒发个人观点。
一
故事简单,没有起伏
在公元10191年,皇帝沙丹四世为了平衡各个家族的势力,防止权力威胁到中央,将受万民爱戴的厄崔迪家族接管原本由哈克南家族掌管沙丘星球。
哈克南家族原本还负责沙丘星球上的香料开采,这种香料的用途广阔,利润高。厄崔迪家族的接管直接影响到了哈克南家族的利益。
为了捍卫原本属于自己的利益,哈克南家族联合受雇于厄崔迪家族的岳医生,刺杀厄崔迪家族的领袖——雷托公爵。
哈克南家族企图对厄崔迪家族赶尽杀绝。
最后,只有厄崔迪家族的公子保罗和母亲逃了出来。
逃出来之后,和沙丘土著居民弗里曼人相遇。
影片故事至此结束。
抛开科幻背景和原著中的各种设定,单论剧情,这就是一部“王子复仇记”,甚至还没有开始复仇。毕竟电影最后一句“一切才刚刚开始”让不了解这部作品的观众有些气不打一出来。
即使要拍续集,但是剧情进展非常缓慢,将观众观影的欲望一步一步拉低。不少人认为“像是看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预告片”。
二
设定太多,晦涩难懂
如果没有看过原著,或是不了解科幻小说,又或是没有看过解读,想要看懂这部电影,真的很有难度。而笔者同时具备以上三个特征。
为什么公元10191年还充满中世纪+殖民风?为什么科技这么发达,还是用冷兵器?门泰特又是什么?
看完电影之后,笔者的心中充满各种问号。
开始的时候笔者还把各种疑惑归咎于自己没有认真看电影,可是在认真看了第二遍之后,这些疑惑还是无法解答,只好看各种电影解说,看完之后才了解电影当中的各种设定。
如果只是因为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知识缺失导致对电影讲述的内容不够了解,需要额外“补课”的话,可以理解。但是基于原著改编的跨媒介作品,尤其是改编为影视作品,就需要从制作上让观众充分了解影片背景。
架空题材的作品本就会让观众在观影时产生距离感,即使是有原著作为支撑的作品,它的受众也是十分有限。进行改编,却又不在改编的作品当中进行补充说明,对于没有了解过故事的观众来说,只会是一种煎熬。应该要让观众从电影本身看懂故事。
三
功与过
话说回来,《沙丘》确实是一部为大荧幕而生的电影,其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确实让人感叹。是一部必须要在大荧幕上观看的影片。
维伦纽瓦将他组织色彩的才华发挥到极致,整部电影的主色调是黄色和蓝色,炽热的黄色为主的画面将沙漠的荒芜和辽阔展现出来,冰冷的蓝色也很好体现出未来世界的科技感。
电影的音效和配乐由好莱坞著名的电影配乐家汉斯·季默承担,他大胆地把传统音乐和电子音乐相融合,在听觉上给予观众与以往观影不同的体验感。
可是,两个半小时的叙事当中,全是铺垫,没有高潮。
画面再美,音乐再动听,也容易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