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也己到了回忆青春的年纪,多年前三闺蜜低头八卦隔壁桌四十岁左右的"老女人"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现在自己也已步入"老女人"的行列,虽然我们的内心仍然很青春!
我青春最美好的时光当属在徐州的那四年大学岁月,那时的我飞扬跋扈,热情四射,敢想敢为,耗不完的精力,拼不尽的力气。这里有恋爱的美好,有追求学业的激情,有初识社会的迷茫,有对人生的无限憧憬。
今天我想先说说那些年陪伴青春的美食。学校食堂,校门外的餐馆及大排档和学校外弄堂里的各式小吃是我对大学美食比较集中的记忆。
学校食堂
我跟老公相识相恋得早,大一时基本就确定了恋爱关系,所以早早就形成了共同用餐的习惯,每到饭点,女生宿舍楼下会见到一排排男生手拿瓷碗仰头喊着女生宿舍的号码,楼上的女生听到马上伸出头去应上一声"来了"便兴高采烈地冲下楼去与男生会合,双双走向食堂,我与老公也不例外。
学校食堂饭菜的品种十分丰富,占窗口最多的,是各式大锅炒好分到一个个小锅中的自选菜,同学们上前挑选自己爱吃的打卡端走就行,方便快捷。菜的品种也特别多,用鸡腿,红烧排骨,红烧猪牛肉等大荤,有各式炒肉丝等半荤菜,当然也有各种纯素的菜。菜的口味一般,偏咸微辣,不好吃也不难吃,吃这些菜的人群大多是赶时间,或为了填饱肚子完成吃饭任务的同学,与享受美食无关。
食堂另有部分窗口是卖各式面点小吃,面条,馄饨,面包,蛋糕,烧麦,煎饺等应有尽有,当你厌烦了米饭炒菜时这里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我们最爱去的是小炒部,小炒部独设于大食堂的一侧,一进入小炒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内间的火光四溅,一个个头顶高耸白色厨师帽,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厨师们正全力以赴赶制同学们点的菜肴。
小炒部窗口上方挂着kt板制作的精美菜单,窗台上放着一摞自助点菜本,自取一本,写上菜名,撕下给窗口内的师傅,他迅速算价,划卡,接下来你就进入时间不短的等待,等待窗口师傅大声叫唤你的菜名。愿意花时间等这种现炒菜的人群大多数是结伴而来,像我们这样的情侣居多,有要好的室友同学结伴用餐的,还有有外客来访的。
新鲜烧炒出来的菜口感无疑要选选好于自选区的菜,我印象最深,点的最多的菜是青菜炒干丝,那种干丝比扬州的大煮干丝粗,韧性强,加上肉丝和青菜,哦还有几只各个菜都可见的干辣椒,大火爆炒后出来的滋味我无法形容,但大脑中现在都能清晰感受到,后来离开徐州多次吃过这个菜,自己也模仿做过,但都出不了那个味道。
在小炒区边上还有一个特别受欢迎的窗口,这里卖各式烧烤,烤鸡腿鸡翅,烤肉串等,那鸡腿带着鸡脯硕大无比,烤制好后外皮香脆,肉嫩多汁,让人欲罢不能,当然价格也不菲,一只要十五元左右,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吃上一次就是奢侈一次,但因为我当时是学校伙管会主任,经常带着一批人耀武扬威地检查各食堂的内室,久而久之食堂里的人都认识了我,当然也认识了我老公,所以每次老公排队买这鸡腿时师傅总会半卖半送,常常象征性地收个三五元,就因为这样,就更加不好意思经常吃这种美味大鸡腿了。
弄堂里的美食
徐州是一个山城,很多街道沿山势而建,忽上忽下。徐州是一个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弄堂是徐州老居民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在弄堂里才能切切实实感受到老徐州人的生活样子,那时候常常和同学们三五结伴穿梭于徐州的各式弄堂,体验到徐州的风土人情,地方美食。
在学校北门出去不远就有一条聚集各种小吃的巷子,傍晚时分,这里尤其热闹,巷子两边大大小小的小吃店内外坐满用餐的人群,巷子里流动摊贩和出来觅食的人群塞满了整个铺着青石砖的古朴巷子,吆喝声、欢笑声不时回荡,到处是满满的生活气息,幸福气息。
巷子里门面小吃最多的当是米线店,店家将一圈卷好的米线放置在一个漏勺里,放入一个类似兰州拉面店里的高温汤锅里汤上两分钟,放入置入盐糖葱花等各种调料的碗中,加上肉糜酱,萝卜干碎和高汤,一碗地道的徐州米线就出炉了,没有现在城市米线的花样和高大上,也没有各种不为人知的调料冲至的“高汤”,只有最朴实的食物味道和生活味道。
巷子里还有一位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小姑娘,每到傍晚便推着三轮车来到巷子的中间位置,车上卖各种卤制品,鸡脚、鸭脖、豆腐干…和一大盆酱爆螺丝, 她叫螺丝不为螺丝,可能因为螺丝长得像蜗牛的缘故,她经常用不高不低的美妙声音吆喝“卖蜗的牛”,“蜗的牛”、 “蜗的牛”久而久之被我们异化成“我的妞”,当时我们高大英俊的班长经常也和我们一起去巷子里觅食,渐渐地“我的妞”姑娘被我们意向成班长的妞,经常对他说:““你的妞”在叫唤你”,他也常常笑呵呵地说:“那赶紧点去照顾一下“我的妞”的生意!”“我的妞”一直陪伴了我们四年,后来再去徐州特地去那个巷子找寻,已不见她的身影!
校门外的餐馆及大排档
校门外的各式餐馆和大排档也是我们觅食的常去场所,记忆最深刻的当属东门外的“苏州菜馆”,泯泯之中跟苏州有缘,当时没有去过苏州的我们,却偏偏特别喜欢“苏州菜馆”的菜,虽然后来得知里面的很多菜肴并非属于苏帮菜。拔丝香蕉、糖醋里脊、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玉米羹汤……这一道道记忆中的菜肴的味道永远留在了记忆中,再吃也找寻不到当初的味道。
菜馆对我们穷学生来说,只有在生日聚餐或者有客来访或者刻意约会时才会去一次,大排档才是我们打牙祭的主要场所。徐州的大排档排场很大,有时整整一条街一眼望不到头的摆满白色塑料的桌椅,大多数时候桌椅都是露天摆放,在冬天会围起一层薄膜纸用以御寒。
桌椅的后面摆着一个个商家的炉灶——一个液化气灌连接一个单气灶头,店家们就在这极简的灶头上出品一盘盘美食。这里的环境虽然简陋但特别适合我们学生,价格便宜,口味不错,最关键的可以边吹风,边吹牛,享受自由,享受相聚。
那段时光里的美食连同那段时光构成了我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美好到让我不敢轻易去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