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间电影院大片不断,一场场视觉盛宴,均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爱国教育,故事发生虽不是亲身经历,镜头却把我带进那些场景,去感受心的洗礼。
电影《攀登者》不仅场面宏伟,主人公的经历,通过影片真实再现。
电影主要讲:中国攀登者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1.影片内容
主人翁方五洲与队友曲松林等三人,在1960年首次登顶,由于途中摄影师曲松林发生意外,丢失照相器材,造成登顶没有影像记录,只留下证据――埋下装有国旗的手电筒,带走珠峰上一块化石留念。
因为国际认可的登峰条件是:1.留下证据。2.要有360度全景照片。中国攀登者缺少360度全景照片,不被国际登山协会认可。
接下来中国遭遇十年动乱,登山英雄分别下放,然而方五洲并未放弃每日的体能训练。
直到1975年,国家重新招募攀登者,目的是重新测量珠峰高度,测量属于中国的世界第一高峰高度,并在峰顶插上五星红旗,拍摄全景照片,留下中国人征服珠峰的证据。
方五洲和队友作为教练,分别担任此次任务的冲击队长、副总指挥、后勤部长,任务艰巨,过程艰险,结局圆满。方五洲相爱十五年的女友,作为气象专家,也参加这次任务,并为此牺牲,无怨无悔。
2.他们为什么要登珠峰?
观影片,当时的登山条件困难重重,简直是九死一生,他们遭遇冰林、冰裂缝,十一级大风暴,甚至雪崩,每次都是在临登顶的最后100米――第二台阶处失败。
越靠近山顶,气候环境更是异常恶劣,风暴随时降临,风云变化莫测,在山下根本无法预测,温度零下二十度,夜间更冷。登峰者无疑是在和天斗,与环境抗争,能蹬顶有个人体能因素,还有科学预测部分,更有运气成分,登顶的时机要恰到好处,才能成功。
观影过程,始终有个问题缠绕着我:他们为什么要攀登珠峰?这也是影片中,方五洲在培训课上提到的问题,更是1975年国家组织登峰者的原因。
当国家给攀登者,赋予了及其重大的意义时,再看登峰这件事,即使再多困难险阻,那些为此付出青春的英雄,他们的行动有了意义,以生命为代价也要完成任务,有了解释。
这就是国家赋予此次登峰者的重大意义――国家荣誉。这让登峰者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找到了他们的存在感。这是强者的象征,是英雄之旅,能给国家和个人带来无上荣耀,代表中国宣布珠峰主权,测量精准高度,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登峰者的雄姿。
存在感是触动情绪、引发行动的开关,不惧任何代价。如果条件满足,相当愉悦。
所以,结合我们的现实情况,想要完成某项艰巨、甚至是不可能的任务时,请赋予它重大意义,甚至是多重重大意义,明确自己在此次任务中想要什么样的存在感,发展自己的相关能力圈,拓展经营好有限资源。
2.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还有一个触动我情绪,震撼我、引发行动的镜头是:1975年,攀登者体能训练基地,教练曲松林,也就是首次登顶的摄影师,严格要求这次登峰摄影者,必须三分钟内完成所有训练动作,顿时有人提出异议――“没有人能完成!”。这时方五洲出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2:30秒轻松超额完成任务。
这很震撼人心,一切语言,都不及行动更有说服力。那一刻我被折服,只有你没想到的,并不代表没人能做到。你没做到,是因为你练习不够,没积累到一定程度。
也就在这部电影刚结束,我看到鱼老师写作营招聘讲师,要求原创讲稿三章,每章5000――7000字,月底前交稿预审。
看到招聘的一刹那,脑中电闪雷鸣,这不正是我的预盼吗?
瞬间又没信心,回复:暂不报名讲师,能力不足。
鱼老师回复:写作50万字以上者,均可报名,肯定都有一些写作经验,何不趁机整理出来。
联系影片,这就是队员和教练的区别,所站高度不同,能力不同,想法完全背道而驰。
队员往往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对员就应该听话、照做,尝试各种可能,给自己创造机会。对老师抛来的橄榄枝,勇敢去抓取,失败也没有损失,反而多了一次对写作经验的总结整理。
关键时刻,逼自己一把,也许没有激发的潜能,就被挖掘出来了。
3.写作手法
拍电影即是讲故事,只不过是用影像,通过肢体语言和对话形式记录故事。
电影按照时间这个轴线,拍摄中国攀登者1960年、1975年、2019年,三个年代的登珠峰记录。
1960年,中国第一次登上珠峰,没有影像记录,得不到世人认可,正因如此,攀登者内心有了缺憾。才有了后续故事,1975年的重新登峰,国家赋予它神圣的意义――国家荣誉。主题出现:攀登者为什么登峰?这是围绕三代攀登者的话题――神圣的使命感,攀登珠峰是人类不断挑战生存环境,征服自然的英雄之旅。片尾一位可敬可爱的攀登者,为圆梦,以残疾之躯再次攀登珠峰,这次登峰不再是为国家荣誉,而是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人类文明的进步,正是通过一次次挑战极限,战胜自我实现的。故事让主题内容一次次升华,观影后,那种征服自然,挑战自我的战斗欲充斥着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教育意义深远,鼓舞人心,我想看过此片的人,都深有体会,实在是一部难得的好影片,快快去一睹为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