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这篇课文,太经典了,可以用来教学的点太多了!所以备课之初,我真不敢下手,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我先去研究君姐写13年写的《一课两上教<背影>》,君姐根据两个班孩子的特点和基础,用不同的思路上《背影》。六班的孩子基本功好,但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君姐就把目标定为:教思维方式,交给他们“矛盾分析法”。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通过琢磨文本中不合逻辑的地方,不合常理的地方,和作者写作习惯相悖的地方去走到文本深处。君姐先让孩子们听孙道临的朗读,用一个问题唤起孩子们的初读感受:我认为《背影》在写________。通过这个问题来对孩子的阅读情况进行摸底,大部分孩子读出的“父爱”就不需要讲了。直接进入矛盾分析法环节。
在矛盾分析法环节,君姐整合了三处有矛盾的地方投影展示:
•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让孩子们分辨这些地方哪里有矛盾。这个过程非常考验老师的倾听和引导能力,如何唤醒学生是一个难题。正如君姐说:“你要唤醒学生,要适时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来对文本进行补充”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教师教师把握不好,引导不到位,矛盾分析法就没有办法上出深度来,课堂也就没有办法产生张力。这也正是我目前非常欠缺的能力。
在逐渐把学生引入“矛盾”的状态之后,君姐再出示背影的写作背景:朱自清和他父亲的“斗争故事”。通过朗读“父亲买橘”的部分文字以及看一段父亲爬月台和分别之后父亲来信的视频酝酿感情,以便让学生再次上台发言。通过矛盾分析法的深入和背景的介绍以及感情的酝酿,学生对《背影》的理解深刻多了。君姐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抓住矛盾继续深入:难道《背影》仅仅是写
“父爱”吗?这个问题,君姐通过一个语言训练展开:给下边的句子加上关联词,把作者的感情凸显出来。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_____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_____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这个关联词的训练其实是孩子们体会出生活的艰难,一个转折,充满了苦楚与无奈,这样的语言训练,既可以训练孩子们的语言敏感度,又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可谓精妙之至啊!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一定是有所收获的。
君姐在一班上课不同的方法。一班的孩子基础弱,但是很活跃,两极分化很严重。所以君姐把目标定为:关注基础,重视帮扶。听完朗读之后,君姐没有直接进入矛盾分析法,而是先让孩子们体会最容易体会到的“父爱”。先让孩子们体会父爱,再进行深入,这样就达到了关注基础的目标。在这一个环节,君姐才用的是“咬文嚼字法”。这是一个很有效的进入文本的方法,君姐的高明之处在于用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方式呈现成果—写一首小诗。这样在找到相应的地方品味的同时,还训练了孩子们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里。君姐先出示范例,给了学生一个抓手,让学生按照范例进行创作。这是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语文课堂的出新,不是摒弃语文的本质,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美术课”、“音乐课”……而是要抓住语文的本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君姐不止一次地说过:“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君姐的这次设计,就很漂亮地耕好了自己语文的一亩三分地。在君姐的精心耕耘下,孩子们这些生长在语文田野里的“庄稼”,一定会茁壮成长!
在这个环节,君姐还注重一个问题,对于反应比较慢或者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的学生,非常注重点拨和升华。点拨升华最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当学生坐下去的时候,他感受到:你既肯定了他的发现,同时又提升了他的发现。他在和你对话的过程中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在和学生的对话中,君姐引导学生一步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不断提供给孩子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这个环节的完整呈现是:“先教,后练,然后再提升。”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想不得到扎扎实实的训练也很难啊!
接下来的环节是“矛盾分析”环节,由于有了之前的铺垫,孩子们进入这个环节就很顺其自然了。在这个环节中,君姐依然牢牢把握住这个班孩子的特点:学生两极分化很严重。有的孩子反应很快,就会掩盖大部分孩子还在茫然状态的事实。所以君姐通过自己的调控和把握,争取让更多的同学受益。在结束部分,君姐以自己的随笔《知为谁哭》结束,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父辈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和生活的艰辛。
两个班,两节《背影》,定为精准,训练到位,拓展深刻,余音绕梁,让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