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打电话预约时说烦。我说烦多是有原因的。她说上学期自己既是班长又是学习部长,这学期辞了。想静下心学习却又做不到,故而心烦。
第一眼看着英走进咨询室时,总感觉礼貌有余而力量不足。一种无力感在她的身上弥漫。当我说想听听她的具体情况时,她又从班长和学习部长说起了。可见这个话题,或者做班长和学习部长她是很在意的。
上学期觉得自己还可以,做了班长,还做了学习部长,但后来都辞了。辞去班长职务是因为班主任总不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比如排座位,明明是这样排对学习和纪律都有好处,但不知道班主任怎么想的,偏偏不这样排,不采纳自己的意见。自己把班长辞了,中间停了一段时间,班主任又让自己做副班长,但自己和现在的班长意见总是相左,这样很多事难以处理。我问她现在和班主任的关系,她说自己基本不搭理班主任。这是个问题。沉重的人际关系会造成心理压抑。尤其是和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的关系。辞去学习部长是因为学生会主席让他们做计划,做好了却丢到一边不用,就这样,也不和他们玩了。
“但你的内心又念念不忘。”我插了一句。她笑了笑,没有否认。其实她在讲述时脸上一直挂着笑。
“我看不惯。”她平静的说,听上去不像是反驳。当然是看不惯了。当一个人反复讲述一件事或一个人时,要么是看不惯,要么是很得意。她一直用旁观者的身份去看这些事:上次清明节学生会组织扫墓想让我一起去,我拒绝了。后来我自己去了,站在旁边看,队伍站的狗牙似的。有的老师还玩手机,也有坐着的。把活动组织成这样!不难感觉到她的愤愤不平。但她依然面带微笑。
“如果你组织一定比这强。”我笑着问。“那是。我决不允许这样。”
辞去班长和学习部长后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没有发挥出来,或者是现任的远不如自己能干,所以对这两个职务念念不忘。但又碍于传统文化拉不开面子不能毛遂自荐。所以总对相关的事想指点点儿什么,用以显示自己是有能力的,或者是比现任干部强的。用这种方法来获取心理的平衡。就如韩愈因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写《马说》是一样的。
在说这段经历时英一直有点小高兴,尤其是补充说学习部本来十个人,由于总是提前完成任务,很能干,被抽走四个,这四个人都到其他部做了副部长。自己是学习部的班长。
辞掉干部后想好好学习,目标是武汉大学。但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此路走起来好像很难,因为英语学起来难度太大。初中时英语基础就差。七年级英语本来还不错,但因为和英语老师闹矛盾,到八年级时英语刚及格,升高中时英语只考了七十分。
辞去干部职务是学习有困难的很好的借口。谁也别想拿学习说事,包括自己。
我问她现在的自己如何评价当时和英语老师闹矛盾的自己。她笑了:“很可笑。也只剩下可笑了。”一脸的轻松。现在看来,一切都不必计较。或许若干年后,再回头看看现在的自己,不知道会有什么感觉。但一定不是现在的一筹莫展。
她说现在她心情烦躁已经有了生理反应:窒息,还有点类似心绞疼,晚上有点小失眠,总想自己如果考不上武大怎么办。记得第一次犯病是在晚自习,突然想到自己如果考不上武大,马上就难受极了。顿时绝望涌上心头,难以接受。胸口堵得慌。但到医务室看时,医生说没有器质性病变。
我建议她把目标放低些。她又笑了:因为有两个好朋友,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三个人的目标都是武大,如果三年后我考不上,他们考上了,我怎么办?
把朋友看的这么重要,正常。当我让她说出生命中三个重要他人时,她毫不犹豫的说这两个朋友。但第三个却犹豫了很长时间,最后慢吞吞的说是妹妹。一个十四岁的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竟然没有父母中的任何一个,这也是她感到无力感的关键。
我说:你的内心很纠结,像乱草绳一样缠绕在一起,扯不断,还越扯越乱,缠得越紧。她不住的点头。
我问她的理想思想是什么样。她说像庄子一样,不拘于形式,自由自在。
我笑了:这样你的思想很矛盾嘛。既然你想像庄子一样不拘于形式,自由自在,为什么还觉得扫墓时大家对烈士不敬?既然不拘于形式,自由自在,为什么还非武大不考呢?既然想不拘于形式,自由自在,为什么还对班长、学习部长念念不忘呢?这正是青少年性格未定型的典型表现。
其实,我们的很多痛苦都是源于想掌控。因为想掌控,就做了班长和学习部长;因为掌控的不够彻底,本想用辞职来获取更多的掌控,没想到辞职成真,一点掌控都没有了;因为心中想掌控,对别人做事不能做到不管不问,难免在一旁观察指点。在表面的“不掌控”掩盖下本想通过学习“大展宏图”,没想到英语又太难驾驭。或者学习困难也只是个借口。若降低目标,就很难与生命中的两个重要他人并驾齐驱,尤其是那个男生。
一个目标想掌控却放弃了,一个目标想实现却难于驾驭,遥不可及。两大精神支柱都徒有虚了。而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有极有可能实现他们的理想,这又增加了她的焦虑,内心觉得再一次被自己在乎的人抛弃,这依然是自己无法掌控的。
人因为有欲望而痛苦,因为痛苦而消耗了能量,因为消耗了能量而感到无力,因为无力又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因为负面情绪的积压又让自己陷入更痛苦的深渊……但自己总觉得是该实现的目标无法正常实现,从来不认为是自己想掌控的更多。
人总是想掌控的太多而陷入心灵的泥淖。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当你和一个人生气时,是因为你无法掌控这个人;当你和一件事生气时,是因为你无法掌控这件事……当你若能放下,一切就都平静了,一切也都豁然开朗了,一切也都无所谓了……
掌控就如同沼泽地,你越想掌控就会陷得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