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应骂名千载。
桓温,字元子,名门之后。年少时,为父报仇,趁仇人江播逝世,后人居丧之时,在礼堂上手刃杀父仇人江播三个儿子。在当时的魏晋风度下,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桓温的行为为自己赢得了勇猛,至孝的名声。
左思有诗:“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高门士族注定要步入仕途,混迹官场,而寒门子弟只能安分守己做做小官或者在家种地。这句话说得不完全正确,不过大势确实如此。桓温出自高门,年轻时又名声在外,自然步步高升,不久朝廷诏下,以桓温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
终于,大丈夫有了用武之地,大英雄可以施展凌云壮志!
公元346年,桓温未等朝廷下来诏书,便开动军队西伐成汉。当时成汉统治者奢侈腐败,国家民心涣散。桓温率领不到两万的西伐军秘密进入蜀国境内后,命令全军丢弃后勤装备,只带三天的干粮,全速前进,直扑成都。
自古以来,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一着险棋。曹刿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好比是一千米的长跑比赛,必须得到还剩200米才能冲刺一样,领兵作战,这个士气必须要把握好。孤军深入,极速前进,如果领军不当,士气会一落千丈。然而桓温是成功的,桓军的急速前进帮助他们躲过了成汉主力部队,途中遇到的抵抗部队也被打败,桓温如同一把利刃直插成汉心脏,不久成汉皇帝出降,桓温收复蜀地。
桓温进位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
朝廷此时是想制约桓温的,当时东晋大家族中也不只有桓温一家,也正是数家制衡,才保住了司马家的王位。然而老天爷太偏袒了桓温了,当时,其他家族并没有人才可以与桓温匹敌,这样暴露了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公元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境内大乱。桓温想北伐收复中原,然而朝廷启用了褚裒,时任征北大将军。然而志大才疏的国老兵败,自己急忙撤退,还导致想渡过黄河南迁的二十多万汉人百姓被胡人残忍杀害。羞愧难当,大名士褚裒郁郁而终。
公元350年,北方冉魏政权兴起,前燕虎视眈眈觊觎中原,苻健,姚襄,后赵残余势力,拓跋鲜卑都想乱中顺手牵羊。东晋朝野上下都觉得此时是北伐大好时机,最后让殷浩统兵八万北伐。(可比桓温西伐军队多多了。)最后也是惨败而归。
桓温趁机弹劾殷浩,朝廷无可奈何罢免殷浩,至此桓温在朝中再无可以与他争夺军事力量的领军人物了。(当时谢安三十而立还未崛起,不过已经名声在外了。升平四年,征西大将军桓温邀请谢安担任自己帐下的司马,谢安接受了。这本来只是很寻常的事情,然而消息传出以后,竟然引起了朝野轰动。在他动身前往江陵的时候,许多朝士都赶来送行,中丞高崧挖苦说:“卿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隐居东山不出,人们时常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今苍生又将如卿何!’”而谢安夷然毫不介意。桓温得了谢安却十分兴奋,一次谢安告辞后,桓温自豪地对手下人说道:“你们以前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吗?”其实,当时的东晋政局门阀森严,谢安名声在外不足为奇。我相信民间有比谢安更厉害的人物,而且纵观谢安一身,功绩不如桓温。使他出名的是运气成分颇多的淝水之战和他处事不乱的性格和广阔胸襟。)
终于,桓温的三次北伐开始了。
公元353年,桓温就开始积极准备北伐。其实这一年,大家应该都知道。因为大家小时候都背过《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说的就是这一年。
公元354年三月,桓温率四万大军北伐前秦苻健。苻健独眼龙儿子苻生骁勇异常,与晋军大战于蓝田,最终还是晋军获胜。前秦大惧,龟缩长安。
当是时也,三辅郡县皆来迎降,一派大好景象,关中老叟无不纷纷哭泣:“不图今日复睹官军!”苻坚未来的左右手王猛这时也赶来会见桓温。
桓温问:“为何三秦豪杰未有至者?”
王猛回答:“明公不远万里,深入敌境,如今距长安咫尺之遥而不渡灞水进攻,百姓不知道您到底在想些什么,故而没有前来投附。”
不少人都说桓温之所以北伐并不是想恢复中原,不过是想扬名立万,篡位自立。个人认为,桓温有出于自己的考虑。如果想篡位自立,收复中原岂不更好。而且桓温两万人就敢奇袭成汉,少年时自己手刃仇人,可见其胆略,不是庸庸之辈可以比拟。北方各势力不同于成汉,每一个都很强大,就算当时灭了前秦,前燕呢?代国呢?哪一个不能坐山观虎斗,收渔人之利。
桓温的犹豫使得自己错过了战机,最终粮草不济又没有机会出手,不得不撤退。此次北伐虎头蛇尾,前秦陆续又收复了部分失地,效果不大。
公元356年七月,桓温北伐姚襄。路过金城看见自己青年时代亲手栽种的柳树已经茁壮成长,不禁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魏晋风度,往往儒将辈出,个个文武双全,勇武不失文采,这在桓温身上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此次北伐大败姚襄并收复洛阳,桓温领着文武官僚,拜谒几处皇陵,一时间,仿佛时光流转,又回到武帝年间的太平盛世。
此时,桓温已加封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一言九鼎,俨然皇帝气派。平时无聊,他常常对左右亲信说,“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魏文帝是曹丕,晋景帝司马师,都是篡权之人。可见,此时大权在握的桓温,可能已经有了篡位的心思。当时前燕势头正劲,与东晋交战数次攻下许昌,拿下洛阳,兵锋已到汉水以北。第二次北伐的成果被前燕吞噬。桓温于是准备第三次北伐。
一开始,诸战皆捷,打的慕容家族的人想逃回东北老家。此时,慕容家族里的英雄人物慕容垂站了出来。他与桓温对峙,又派军队截断桓温粮道,此时,前秦出于唇亡齿寒的道理也派兵援助前燕。桓温又被朝廷掣肘,不得已准备撤退。
遍观战例,有多少次惨败是发生在因为粮草不济,急忙撤退之时。战争本来就是瞬息万变的,再加上冷兵器时代,士气往往决定战争走向。慕容垂此时率领八千精壮骑兵,尾随撤退晋军,于是第三次北伐的结果,是枋头大败。
本想再凭借一次北伐把自己的地位再拔高一筹,顺利夺得帝位,此次的失败是的桓温威望大减,不过军政大权在桓温手中,朝廷也不敢怪罪桓温。至此,桓温拥兵返回老巢故孰,估计也是郁郁不得志,不久就病重。已经61岁的桓温此时也顾不得面子了,派人示意主动要求皇帝加九锡给他,谢安、王坦之不敢主动回绝,但也一拖再拖。最终拖死桓温。
晋廷以霍光之礼葬之,追赠丞相。
历史纷繁南北朝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