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第03八佾篇第12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杨伯峻译文】祭祖如祖在,祭神如神在。孔子说:“自己不去祭,如同不祭。”
【钱穆译文】先生在祭祖先时,好像真有祖先们在受祭。他祭神时,也好像真有神在他面前般。先生说:“我若不亲身临祭,便只如不祭。”
【李泽厚译文】祭祀祖先的时候,好像祖先就在那里。祭祀鬼神的时候,好像鬼神就在那里。孔子说:“如果我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好像没祭一样。”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祭祀(祖先)就像(祖先)在(跟前),祭祀鬼神就像鬼神在。孔子说:“我不用心祭祀,就像不祭祀(一样)。”
【游梦僧直译】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像祖先在跟前一样,做到毕恭毕敬;祭祀鬼神的时候,就像鬼神在,心存敬畏。孔子说:“我不用心祭祀,只有形式的祭祀,心不在焉,那么,祭拜也像不拜祭一样。”
【详解】孝之三大阶段:生事,死守,往祭。前面的章节了“生事死守”,最后,就是“往祭”,这是本文所解读章节排在这个位置的依据。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古代祭祀和战事都是国家大事。又《礼记·祭统》有“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孔子通常说的“礼”很大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祭祀之礼。
古人重大祭祀,以活人或站或坐来代替尸受祭。
据《公羊传·宣八年》注释:“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夏立尸,商坐尸,周旅酬六尸。”这里说了:从天子至卿大夫以下“祭必有尸”,这些“尸”或站或立。同时也说明了什么人可以为“尸”。
《论语集注》中,程子曰:“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
父母去世,即成为先人,先人即入先祖行列。祭之以诚以敬,是对父母的孝,是对先祖的敬。
吾不与祭,如不祭:众多的解读,与《论语集注》所言无异: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本僧认为此解读不妥。
孔子所想表达的意思,绝非“我不亲自拜祭,就像没有拜祭”。这细想起来,就像是废话——不拜祭像不拜祭。
孔子真正想表达的,是批判形式主义。即“如果我不用心拜祭,只是摆个形式拜祭,人在心不在,心不在焉,这样的祭拜就如不祭拜一样”。
本僧绝非是信口开河。本僧所言,有根有据,而且不是从其他书籍找的论据,本僧的论据,就出在《论语》中,而且是孔子自己说的话——【03八佾篇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我对禘礼,只待香酒初献灌之后,便不想再看下去了。)
为什么孔子对季氏所做禘礼,看不下去?最重要的,就是对季氏“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不满。孔子看不下去的是搞形式主义的祭祀。(【03八佾篇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与者,身心偕一者也。一个人跟你说:“我与你同在”,至深的感情,莫过于身心与你同在。
综上所述,再结合原文上文,本章的“吾不与祭,如不祭”应该解读为“我不用心祭祀,就像没有祭祀一样”,神与貌合之祭,方为真祭也。
形式主义,真可谓“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呀。奈何千古以来,各种形式主义,不绝如缕;各色形象工程,层出不穷!不禁感叹:如之何?
至此,《论语》中,孝之“生事、死守、往祭”的内容就解读完成了。“孔子论孝”也进入尾声,最后,孔子将会以赞叹一个弟子的孝作结。这个弟子会是谁呢?欲知后事如何,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谢谢。
【第03八佾篇第12章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游梦僧直译】祭祀(祖先)就像(祖先)在(跟前),祭祀鬼神就像鬼神在。孔子说:“我不用心祭祀,就像不祭祀(一样)。”
【游梦僧直译】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像祖先在跟前一样,做到毕恭毕敬;祭祀鬼神的时候,就像鬼神在,心存敬畏。孔子说:“我不用心祭祀,只有形式的祭祀,心不在焉,那么,祭拜也像不拜祭一样。”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