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见识》,真的是又带了新的思考,让我想起一句话: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最近特别想弄懂“职业化”究竟是一个什么状态,这一节给了我答案。介绍了职场上的四个误区,不论是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前辈,为什么别人能够比我们做的好,我想就是因为别人提早认知了这四个误区:
误区一:工作和职业分不清
工作是大家谋生的手段,一个单位给我们一份工作,我们完成任务,单位付给我们工资和奖金,就两清了。
职业是我们一辈子要从事的使用,比如我们当一名医生,提高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成为名医,这是职业。
对待自己的职业就需要专业的工作态度。所谓专业,就是一切以工作目标的达成为中心。所有的沟通,会议,关系的建立,工作的分配等,无一不是以此为工作目标。
在工作中很多因素都会使我们的工作不顺利,比如个人能力的局限,沟通不顺畅,情绪波动,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这是很多职场上的人感到心累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把事情做好,就体现出是否有职业素质了。
思考:其实我认为,不论是工作还是职业,我们都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在工作的时候,认真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你的工作也会变得专业又有职业素养,避免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环境中来,当我们作时变得非常专业的时候,同事们也只能用一样的态度来和我们打交道,那么工作起来将会容易很多。
我曾经遇到一个同事,因为家人乱花钱,买了一个2K多块钱的科技产品,于是在办公室里大发脾气,声音很大,挂完电话后,很大声音抱怨:我还省钱,他花这么多钱,还不如怎么样怎么样,家里这么冷,都没有想过买一个取暖器,还买一个高科技在那里装B......
我装作听不见,这种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往往职业素养不高,自然工作能力得不到提升,于是三年过去了,她仍旧在原来的岗位上谋生。
如果我们考虑当下的工作是为了一辈子的职业发展,首先就要选择地做事情,凡是对将来职业有利的事情,不论是否有报酬,也不管报酬高低,都要做。反之,只是能够带来收入,和职业发展没有必然联系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事情,则尽可能不做或者少做。
前几年我在一家国学培训机构工作的时候,周末会有新的家长到访,我选择的是看到了就主动接待,因为想着万一这个孩子成为了我班上的学生呢,我想给他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便于后面的工作开展,虽然接待不是我的工作内容,也没有报酬,但是想要在自己规划的职业道路上前进,就会主动去做与职业有关系的事情。
三年后,我有机会做某公司的xxxx(中层管理职位),也得益于我三年前对于人事行政工作方面的学习,虽然目前仍在学习中,但是只要一有机会,我便会练习,比如给现在的同事们分享,培训。
明天分析误区二:把自己当成单位的过客,而不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