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带娃到前同事家玩,因为她家有一个和我家差不多大的小姐姐。很快两个小姑娘就熟络玩到一起,小姐姐很大方将她所有的玩具拿出来与小妹妹分享。中午同事硬是要留我们吃饭,小姐姐也舍不得妹妹离开,就顺势留下来蹭饭。我在厨房帮同事的忙,饭菜陆续上桌的过程中喊两个小朋友来洗手吃饭,喊了三遍都没有反应,我俩就好奇地出来看了看,发现两人正合作将一地的玩具按照收纳盒上面的标签在分类收拾。同事到是很淡定地回到厨房继续忙她的,可是我不淡定了,不仅不淡定还很惊讶,要知道我家平时都是我跟着后面边收拾边唠叨,她玩完玩具就拍拍屁股走人的,今天竟然这么高兴地收拾起玩具来了。不行,我当即返回厨房一问究竟。可是同事什么都没说,就送了我一本书,名叫《正面管教魔法书》,说看了这个我家也会爱上收拾玩具的。
要说儿童教育类的书籍吧,我看得不多也不少,但总觉得里面的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不就是“道理都懂,执行效果甚微”,这本书有同事说的这么神奇吗?
首先要澄清的是,这本《正面管教魔法书》不是畅销百万量的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博士所著的《正面管教》系列中的一本或某本,却得到简·尼尔森博士的真诚推荐;同时这本书得到ABC新闻、CNN、FOX和《纽约时报》的强烈推荐;因为这本书是美国著名早教专家艾米·麦克瑞迪对自己20多年来致力于传播正面管教教育理念的经验总结。
在《正面管教魔法书》中,麦克瑞迪基于阿尔佛雷德·阿德勒关于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指出现在儿童普遍存在的“理所当然”的心理才是亲子教育和家庭的“瘟疫”,并针对性地给出32条简单易行的“养成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独立、具有责任感与感恩心的行为习惯,帮助父母摆脱变成各种“交通工具”的命运。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本书中最让我受益的三点:
1、“理所当然”的心理是一场慢性瘟疫!
先来做一个测试,你是哪种“交通工具”?
直升机:始终围绕在孩子的周围,孩子遇到任何问题,都觉得忧心忡忡;孩子遇到任何困难,即可出手为他们排忧解难,就如同始终在头顶盘旋的直升飞机;
赛车:不仅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还要孩子总是快人一步,学习快人一步、比赛快人一步、甚至吃饭、玩游戏也要快人一步,每天的计划总是排得满满当当,让自己和孩子都喘不过气来;孩子稍微不配合就有甩出赛道的危险;
压路机:什么都为孩子想到并安排得妥妥当当,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孩子扫清可能遇见的的障碍,孩子一遇到问题就喊“妈妈/爸爸”,就能得到解决;
拖船: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喜欢不喜欢,自己觉得是为孩子好,或者是能方便自己就各种威逼利诱拖着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这个培训课,和哪些孩子玩,不和谁一起玩......
是不是感觉虽然不是特定的哪一种,却都能粘上一点边?我也是。孩子不愿意学逻辑高,我会各种威逼利诱上她学;嫌孩子自己吃饭慢,总是追着喂;自己赶时间会剥夺原本属于孩子的时间......
其实不管你是哪种交通工具,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都不会比任何人少。可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我们用对孩子的爱将孩子变成笼中的金丝雀,不断用一种叫做“理所当然”的食物来喂养着他们,如散落一地的玩具理所当然应该由妈妈来收拾、有想要的玩具或零食理所当然找爷爷要、想玩骑马理所当然要骑爸爸或爷爷、上学的书包理所当然在奶奶的背上、已经被安排好的各种培训课......这种食物慢慢如何慢性瘟疫,在慢慢蚕食孩子的心灵。
以至于当孩子们因一个小小的要求没有被满足时,就可以对父母恶言相向、甚至拳打脚踢都变得明目张胆和理所当然。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总是能让我们当家长有很多话题可聊,是因为虽然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如此出格的行为,可脾气大、扔东西、不买不走、隔代亲等霸道任性等问题都能举出几个。而我们总是以“还是孩子呢”来掩盖住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忽视它带来的危害——将“理所当然”变成精神食粮,不再争取,更不懂得努力的意义。
好在麦克瑞迪一针见血指出孩子的这种心理与父母行为之间的关系,也结合具体案例指出病症,给出方法,只要行动起来,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方面都不晚。
2、家长们需要认清一个事实:你没有权利控制你的孩子,但是你可以控制他周围的环境。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观点,早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有妈妈这么做了。“孟母三迁”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孟母就深谙此道而已执行得很好。孟母并没有用控制自己孩子“你不可以和这个孩子一起玩”、“你不可以这样做”、“你要怎样怎样”等通过控制孩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通过控制孩子周边的环境,三次迁居到对孩子有利的环境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样比自己苦口婆心地劝说、河东狮吼地恐吓效果都好,还不会破坏亲子关系。
当然在本书中,尼尔森博士不是教我们要不断迁居,而是通过两种简单且可视化的方法来控制家庭环境,为孩子和自己获得双赢:一是改变家中的物理格局,如用“断舍离”为孩子留出自由活动的区域,贴上相应的标贴,游乐园、学习天地、亲子区等,让孩子轻松找到想要去的地方,而不是房间、客厅随处乱放乱丢玩具、书本等;二是适当为孩子设置障碍,保护孩子。比如剪刀、厨房的刀具、电器等,可以放置到孩子接触不到或者看不到的地方,贴上一个红色标贴来告诉孩子这个是不可以碰;在门上面挂上两个颜色不同的标签,如红色表示现在不可以进,绿色表示可以进,用来防止孩子乱碰或者看见一些不应该看的事情。
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好处是增强孩子对家庭的参与者和责任感,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变得积极主动。我也正在试验,和女儿一起动手制作了很多“可爱”的卡片!
3、对于孩子,不该给的耐心请立刻停止。
对于孩子,各种教育类书籍和经验都告诉我们,对孩子们要耐心、耐心、再耐心,毕竟孩子还小,多给些时间来练习就好了。但是过度的耐心就是一种放纵与宠溺,是培养孩子“理所当然”心理的一大祸首。在本书一开始,麦克瑞迪就指出,孩子的“理所当然”心理是亲子关系的瘟疫,而博士给出的32条正面管教的意见就是针对孩子的这一心理来逐条下药的。那么回到问题上,什么是不该有的耐心,该如何停止呢?
多数的父母都会以“孩子还小”为理由每次在孩子玩完玩具拍拍屁股走了之后一边收拾一边唠叨,直到孩子成年开始厌烦这种唠叨。我老公的一个小学同学就是这样,虽然是一位快四十的成年人,但是用东西从来只用不知道收拾,就是你给他放回原处,下次还是一样客厅一个瓶盖子,房间一个杯身。而了解后才知道,因为他刚出生的是放在老家养的,回到父母身边,父母觉得心有愧疚就格外溺爱,都不舍得说一句重话,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而其实一个四岁的孩子,已经能自己独立玩玩具,相应的也就具备自己收拾玩具的责任。那么这个时候总是帮孩子收拾玩具就成为一种“不该有的耐心”行为,不仅会让孩子“理所当然”心理膨胀,也不利于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后续如忘记书本、丢拿书包等事件会如杰克逊一家的一天一样糟糕。
那么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做呢?第一步,和孩子制定玩玩具的规则,如2天不能玩最喜欢的玩具、3天不能吃爱吃的零食,等等;如果孩子并不热衷这个规则,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发挥耐心多和孩子说几遍,然后让孩子自己重复几遍,确保孩子知道这个规则;但是要注意重复不能超过5篇,进入“孩子一再发问,你一再解释”的怪圈,那么后面的步骤就无法进行了。
第二步,孩子没有收拾玩具,破坏了规则,可以让孩子重复或者自己说一遍规则,然后按照规则处理;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出现哭闹、发脾气等表现,你可以用“身心灵”、“忽略不必要的关注”等方法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做一是按孩子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减少“理所当然”心理,而是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
第三步,让孩子自己决定接受或采用哪种惩罚措施,可以用“问与答”、“只有...才能...”等方法让孩子意识到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如接受既定规则里面的2天不玩心爱的玩具,3天不吃心爱的零食,或者给出第3中双方都接受的新规则并加入规则里面。
类似的方法可以用在孩子玩手机、作业拖拉、爱丢东西等毛病上,我用了一周时间来按照这个步骤与我女儿互动,现在基本她与她的玩具我不用操心了,但是隔三差五还是会检查下的。所以不要小瞧规则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因为有的规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游戏!下次我可以傲娇地回请同事与她女儿来我家做客了啦!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却有着简单的方法。《正面管教魔法书》教你用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应对让我们头疼的很多儿童问题,帮助0~12的父母培养出独立、感恩和自信的家庭好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