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上次拿笔练字已经过去了15天,在这期间我常识每天写作文,让自己保持一种思考状态,对自己对做的每件事都有个合理的解释,其中包括“早起抢红包游戏”、“英语学习感悟”、“编程学习感悟”,唯有前段时间一直练习的书法一直迟迟无法再次启动;
我之前试图想用行为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书法”这件事做以解释,从而引导自己在“书法”这件事上持续探索,可迟迟没有进展;
期间思考过:
左右模式在学习书法中的应用;
也解读过王羲之说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事,认真把它做好,不广大没有境界,不精微事无落实,两者都得有;
还试图通过西方的语境客观真实看待“拿毛笔这个工具用手书写汉字这件事”;
还在中文世界里查找了各种资料来寻找自己想要的那个“行为的意义”
[1] 中国古代的书写习惯
[2] 论竹简与纸的发明对书法艺术的重大意义
[3] 汉字是何时开始从左到右横写的
[4] 古代为什么竖着写字、从右向左
因为我之前认为如果要持续做一件事,必须赋予这种事以意义,并持续赋予更好的意义,才能自然而然的做下去,才不会半途而费。
介于这种理解,我在不断联系中寻找那个“更好的意义”,直到有一天我实在找不到那个比之前更好的意义所在,从而使自己失去了那个继续练下去动力;
本来练字这件事就是自发的,开始与停止都由自己决定,除了给自己留下困惑外,对谁都没有损失;
面对困惑我的解决方法是不解决,因为人是无法用“未知解释未知”,我脑子没有的概念是无法解释我面对的问题,强求解释的话只会让自己浪费现有的时间自寻烦恼;
面对“未知的概念”只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去填补,“书法”这种“重要而不着急”的事情可以把时间线放长一点,留一点耐心在上面“静观其变”;
耐心换来的就是惊喜,也就在今天早上,我打通了书法联系与我所做的事的“脉络”,这个“脉络”将书法练习与我所做的其它事情联通了起来,让我找到了继续写下去的“新的意义”。
这个脉络叫做:“艺术应该有点敬畏”
我接受的艺术教育分为三个部分:大学前,大学期间,大学之后
大学之前我是全国百万“艺术类考生中的一员”,跟有些“功利性突击考试”的小伙伴相比,我还算是比较“正牌军”的,从小就爱一个人琢磨弄点什么,做个手工,画个图画,以至于到后来中考和高考都走的特长生的路线,与高考不同的是,之前画画没有要求,怎么画都行,只要看起来像个作品;高考要求你必须按照它已有的规则去完成作品,这样才能的高分,那时的自己只想着一件事---考大学,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把老师要求的画出来;
那时对所谓“艺术”的理解就是“艺术类高考生”;
进入大学后,我的艺术教育就被扩展到从原来的单一素描到“国油版雕”多个绘画形式,甚至扩张到画面之外的东西“声光电”,世界一下大的让自己找不到方向,什么都想常识一下,可时间就只有那短短的四年,等新鲜劲还没过,什么都是简单尝试了一下就被强硬的推向了社会;
那时对“艺术”的理解是:“艺术就是一场梦”
离开大学后,走出象牙塔,突然发现,过去的四年就是一场梦,一场你想有多美世界就有多美的梦,突然把你叫醒,还没睡醒的你发现“天怎么还没亮”,能够睡的继续“深造”,对于我这种不太瞌睡的,洗把脸就摸索着上路了;
随着天慢慢变亮,发现天是“灰”的,人是“急”的,事是“赶”的,钱是“赚”的………
有“很长”一段时间(这里之所以说时间很长是因为年轻人的“急功近利”心态所致)都处于一种“这就是现实”的自我封闭状态,在自己眼中的那个世界,觉得只有把手里掌握的技能换成能有购买力的“现金”,你才能做一个硬气的艺术从业者,才是所谓的“成功”;
殊不知,所谓的“现实”,所谓的“成功”只是你眼睛看到的另外一种幻觉,自己让自己做的另外一个梦而已,还处于“没有睡醒”的状态;
以现在的认识来看,模糊的概念是我一直做梦的根本原因,以一己之偏见而概括自己看到的世界是无知的表现,无知的自己就会无畏,无畏的自己注定失败;
放眼看去,三十六行的精英,哪个是因为无畏而走向成功的?哪个是通过无畏能够获得自己丰富的人生的?
回观自己,之所以经常半途而废,是因为缺乏对自己所做事情的敬畏,自己的无知让自己容易自满和不满,自己的无畏让自己拿起又放下,就是在这不断的自满、不满、拿起、放下的不断选择中,不断的让自己原地打转;
总结:不要被自己的无知蒙蔽了双眼,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世界的冰上一角,唯有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报以敬畏之心,才有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往远看才能走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