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26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
钟启泉先生在《课程的逻辑》一书最后一章里提出问题,又真切地回答了问题。课程人的社会责任———真心真意地做课程改革的促进派!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围绕课程改革的问题,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课程改革的专业性非常强,需要课程专家们立足国际视野,扎根本土实践,贴近世界学术前沿,贴近改革实践前沿,贴近学科重建前沿,才能真正持续地发出自己的专业的声音,才能真正回应新时代“概念重建,课程创新”的挑战。
一位日本教育哲学家说,迄今为止的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三大教育思维方式-----“过去主义哲学”、“现在主义哲学”、“未来主义哲学”。“过去主义哲学”一味沉迷于过去而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主义哲学”纠缠于眼前的困惑而只能左顾右盼,而“未来主义哲学”立足未来文化,审视过去与现在而又超越过去与现在。未来主义教育思想是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学校课程所需要的。
贴近世界学术前沿,基于研究范式的转型开拓了新而又新的教育学术前沿,展开了一系列“概念重建”。以“学习科学”为例,由“认知革命”到“认知科学”,产生众多研究课题和新的概念——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学习研究摆脱了“思辨”阶段而走向“科学”。
贴近改革实践前沿,新课程改革与凯洛夫教育学决裂,并不意味着排斥而恰恰是追寻本土教育传统。今天我们课程改革倡导“三维目标”,落实“中学生核心素养”,就是与世界教育新观念接轨。
贴近学科重建前沿,学科重建不仅是国际潮流,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改变应试教育,摆脱凯洛夫的影响,如何真正体现“儿童为本”的理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如何秉持“实践取向”的理念,是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创新面临的第二个课题。如何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就成为教师教育课程创新面临的第三个课题。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我国的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宣告了凯洛夫教育学统治地位的终结,概念重建、理念更新、实践不辍。让我们学习新理念,实践新理念。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开创课程创新的新局面。
《课程的逻辑》读完了,下一节我要把书中关键词梳理出来,加深记忆,指导实践。
感谢不断鼓励、督促我的万恒老师!
2018.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