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一直想要写什么题目,想了半天。
之前听过一句话,没事不要随便思考人生。这话听起来很像过来人的劝诫,似乎是历经沧桑的人才有的境况
林俊杰写给陈奕迅的歌《你给我听好》里面有句歌词:没什么烦恼,恐怕就想到,什么生存意义,想到没完没了。这样看来,思考人生又是奢侈的事,毕竟当下烦恼不断,哪有这份闲心。
可是我偏执,有事没事就爱思考人生,虽然大都没有答案。这倒也成为一种常态,和自己相处,同自己对话谈心,也很有趣。
今天想的东西很多,最近的一件是关于期望。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词。
记不得最开始对这个词的印象,但有几次比较深刻的体会。
一次是大学时候对好朋友的期望。那时有什么感想,心得,或者新鲜的体验,常想和好朋友分享。可是那个好朋友非常忙,又是学生会,又是辩论队,还有翻译培训班。每次我想跟她说事情的时候,她都说在忙,稍后给我回电话。但是后来就忙忘了,或者等她空下来,我已经不再想说什么了。我的期望,在这个过程中被慢慢消解掉。
还有一次是好朋友对我的期望。那一年她和相恋4年的男生分手,不久后又喜欢上另外一个男生。我因为见证过他们4年的爱情,对于她前一段感情里的决绝,和新感情的快速发展与投入,久久不能接受,以至于在此后的大半年我们都少有联系。后来有一天我在跑步回家的路上,突然就想明白了,我不在意我的价值观念里,她是对是错。我只想她开心,她是我的好朋友,她如何做决定我都要无条件支持她。后面我们聊到,那大半年她其实对我很失望。因为此前的期望太高,我是她最好的朋友。她可以接受旁人的各种不理解和非议,但我是她最好的朋友,我应该了解她的,应该支持她的。但当时我没有
这里出现了一个词,应该。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词。理性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事是应该的,对所有我们获得的东西,要心怀感恩才对。可是在情感这件事上,我们的期望,大过于理性客观。
还想说说今晚上的一段对话印象深刻,是我和一朋友的争论。
起因是我以为我们是好朋友,在很多次的对话和交流中已经对彼此有了很深的了解,虽然我们很少见面。但是对方觉得并不这样认为
这里对方具体的观点我也说不清,但是我比较直观的感受是,我单方面的认为我们是好朋友,好朋友是互相了解对方的人,甚至是有默契,对方没有直接税,就可以知晓对方要说什么的人。但是显然,我的期望值出了问题。
对话是这样的:
“我认同的是一个人,而不是认同他的观点。可以求同,但也允许存异”
“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
“认知层面,我们的认知层面不一样”
“不一样又有什么影响呢”
“影响期望。比如你对一个好朋友的期望,和对一个普通朋友的期望,是不一样的。这中间有很多层次。所以对你的期望需要降到相应的层次,这样比较好解释,不然没办法给自己的期望一个交代。”
这里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期望和层次相关。比如有ABCD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期望值依次为10,20,30,40分。那当在A这个状态时,接近现状的期望值是10 会比较恰当,但如果我的期望值此刻是20,那就是高了,那是B状态才应该有的。这时候,我要么选择推进彼此所处的状态到B,要么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A,要降低期望值到A,到我就需要告诉自己,我们的关系就是在A的状态,这样才可以有个合理的解释,不然内心不太容易平衡。
在这个假设中,目前我没有想到第三个方案。当然有一种极端的情况是,期望值为0,那所有的一切都会是惊喜。这个理论之前有年长我5岁的姐姐告诉过我,可是显然我不能接受对人事的期望值为0。
关于期望的话题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
一些后话,是我又感悟和联想到的:真正的幸福感,来源于内心的充实和丰盈,而不是外在的浮华与虚无。
另外周末没有发任何文字,因为上完2天课后,就想静静发呆,舒服的躺着,不是很想写字和说话。
然后还发现,长文需要写下后上传,这样排版会好很多
最后是关于读者的问题,我不太想太多人关注,我是指,通过朋友圈的拉票,关注,获得的读者。因为我写的东西都是内心隐秘的所感所言,并不想有太多热闹的围观者。但是,如果我的读者,是因为这篇文章感同身受,或者从文章中收获些许的感悟,引起自身的某些联想,我会非常开心,也会非常珍惜。
希望你有内心的自在和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