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看书,二者都属于动态性的精神活动。因为动作所指向的对象都是书,如果单从相同语素的角度是无法对它们进行精确区分的,所以要准确厘清两者的区别,只能抓住相异的语素,从语义所指的层面进行辨析方可实现。读,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读,形声。从言,卖声。籀书,诵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也”;而“百度百科”对“读”给出的释义大致有这些义项:①看着文字念出声来。②阅读;看(书或文章):阅读③指上学或学习;再说“看”,它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的是"手"字的变形,下面是"目",意思是"用手遮住眼睛远望",本义是用手加额遮目而远望。
从造字法的角度看,一个是形声字,一个是会意字。尽管都是合体字,但按照许慎的界定,二者因形体构造法的不同而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谓以事为名,即依事类而定其名字。是说在经某个事物定名而造字时,先确定它在万事万物中的属类,属类确定后就用表示这属类的文(或字)来作新造字的主义部分;所谓取譬相成,就是根据口语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文或字来作新造字的标声部分。这样,主义和标声的两个部分相辅相成而构成新造的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类指事类,谊同义, 同挥,指犹言导向。这八字的界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据相关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内在或外在关系作导向。”不过,从二者的意义项看,也有交差叠合的部分。但从总体来说,不同是主要的。粗浅地区分了动作性的语素,下面再看看相同的语素——书。从形态上看,书有纸质的书和电子的书,有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有自然之书与社会之书之别;而从书与生命个体的关系看,书有必读之书、可读之书和不读之书的差别。不论从什么角度划定,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离开这个世界,其面前都摆放着很多书,都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研读和剖析。
从概念上廓清了各种关系之后,下面当回归到两种动作的本身,从语意内涵的层面对其进行深度分析。读书,就其直指义而言,是对由文字组成的媒介的观照。这种运思的过程不仅仅是表层的了解,更需要深层次的语义的解读。除了认识其形与音,更需要了解其蕴涵的语义。这样,读书的过程,是需要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不断攀爬的精神劳作。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自古以来,原本客观的无生命之物无形中已被公众附加上多重的功利意蕴。正是这样,才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就,下笔如有神”之说。众所周知,书籍是写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和个体人生际遇境况下表达对社会人生想法的思想载体。当这种载体一旦完成以后,作家就隐退起来,书就变成了死的沉寂之物。而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阅读者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对已经沉睡的书进行第二次的生命唤醒。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阅读者除了要识得符号——文字,更要对文字背后的东西进行二次解码和重构,并与已经隐退的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交流。也就是说,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要读出书中的应有之义,还要能够在自己和书籍之间找准精神的契合点,以收到“开卷有益”的效果。而由文字的直指义到书中的语境义,从科学义到寄托义的不断转换,没有复杂的精神运思是很难实现的。
而看书,由于看更多仅止于表层的了解,一般多采用一目十行的浏览。解其大意,获得想要的讯息的目标达成以后基本上也就算完成了工作。从这个角度看,看更多指向的是对量的占有,似“一日看尽长安花”般,当属于浮光掠影的“不求甚解”型的。其与生活中的看电影,看花开花谢、潮起潮落,看世界极其相似。因为追求的是数量(对于感兴趣的东西也会投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探寻其深层次的意蕴),所以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看书的质量与读书的质量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在快节奏发展的当下,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即使穷其一生也不能看完浩如烟海的书籍,更不可能读完。但是,各种资讯是时代发展节律的符号书写,一个人不可能事必躬亲,也不可能身临其境于事件发生的现场,去切身体认信息所反映的事件。而要把脉时代发展的律动,更多只能凭借书籍。在书中,从中间既可以回到久远的历史,也可以穿越的邈远的未来。而由于不同的社会角色的扮演,其对社会关注的着眼点也大不相同,他们对泛滥成灾的信息也会进行筛选和取舍。这一过程,实际上已经把“读”和“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只不过因主体所处的立场不同,其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
不论是读,还是看,它们都是对已经存在和固化的东西进行层次不同的了解。而就生命的本体而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身与心的关系时,除了依托现成的有字之书获取精神的给养,还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无字之书。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中穿行,如何保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除了需要从先贤留存的文化精粹中汲取营养,还要在不断变换的世事的现场中考察和阅读。时间的一维,稍纵即逝,然而要从中间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走马观花”似的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得其皮毛,不见其髓无益于生活的指引),还需要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地审视。“阅读经典就是与高尚的灵魂对话”,只有用心去咬文嚼字,以“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去爬梳文字,才会在“读”中获益匪浅;只有在文辞间“精思”,才能以所得“傅会”;只有在典籍中“思接千载”,才能在观世事变迁中“视通八极”;也只有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才能拓宽生命的宽度与厚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一种大境界,大情怀。在读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大书时,如果能够解得其中味,自然能够品尝到更多的甘甜。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阅读的过程是苦乐相随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虚虚实实,相伴相随,走进去别有洞天;彷徨于外,除了能够获得视听的愉悦,似乎不会有太多的收获。这也许就是“读”与“看”收获心理体验最主要的差别之处。(安徽省霍邱 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