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这个题目之前,我前天和妻子刚大吵一架,虽说我有些道理,况且我母亲也在身边。然而事后想想,之所以妻子越闹越厉害,完全是自己的失误。
如果母亲在身边一直指责我,比如把我推出门外甚至打我骂我,再一边劝着妻子,也许就不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可是世上并没有卖后悔药的,事后想想真是后怕,如果她做什么傻事,那么……
80、90后独生子女都是娇生惯养的,普遍承受能力差,而且个性比较强,不愿意妥协。所以我身边的夫妻离婚率也高。
中国人往往比较含蓄,同时也不大注意与儿女心灵上的交流,遇到矛盾往往威胁或者打骂了事,直到发生悲剧后一切无法挽回时才后悔莫及。
我不由得想起前一段时间小区前面的跳楼事件,受害者是妻子单位的同事。据说因为家庭矛盾,一时想不开从十六楼跳下去,只留下两个孩子。邻居家女主人的堂姐也是,因为家庭矛盾喝了农药,抢救无效逝世。同时身边还有众多离婚者。
抛却金钱因素不说,家庭矛盾者比比皆是。纵观原因,首先性格因素,未结婚前普遍都是家里独一个。父母甚至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围着转,因此在家呼风唤雨。结婚后性格自然强势,稍有不顺心便大发脾气,只有顺心意才作罢。
此时“婆媳”这对永不调和的矛盾就起关键作用,大智慧的婆婆往往会指责儿子的不是甚至打骂自己儿子,一个劲给媳妇赔不是。同时有眼色的媳妇也会借此打住,矛盾渐渐平息。
往往我们却按照后者演绎,夫妻发生矛盾时,婆婆在旁边主持公理,各打五十大板。遇到这种性格强势的媳妇此刻会更加强势,她觉得他们母子一块欺负自己,所以她要学会保护自己,能保护自己的只有大吵大闹。
还有更甚者,夫妻发生矛盾时,婆婆反而帮着自己儿子。当然母亲护着自己儿子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是要分情况不能事事都是如此。婆婆觉得自己是长者,便以长者的姿态告诫媳妇“你怎么这么厉害,还管不住了,把你妈叫来”,媳妇便摔门而出。
当媳妇打电话向自己妈哭诉时,自己妈往往会说“你已经结婚了是人家人了,不能太任性”或者“你都有孩子了,凡事都要为孩子着想,别再胡闹了”。一次两次,媳妇往往会觉得自己谁都靠不住,每次吵架都会越闹越凶,同时她的心里也会有变化。
为什么婚前自己要雨得雨,现在婚后谁也不向着自己;早知道结婚是这样,还不如不结婚;孩子,总是孩子,我为孩子忍着谁又体谅我。长此以往在不断的矛盾中,妻子身心疲惫,抑郁症也找上门来。
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对着妻子的哭闹如法炮制,最终惨剧发生。岳父母失去了自己挚爱的女儿,丈夫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可怜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妈妈,这就是我们要的结果吗?
自从我们人类诞生,我们便和各种事物发生关系,吃饭睡觉工作学习生活,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得点利益,那么收效最大化便是每个人渴求的。还是拿夫妻矛盾来说,如何才能利益最大化呢?
当妻子生气时,如果丈夫在身边,赶紧认错不管自己有理没理,我们只是为了平息矛盾,否则双方生气不说时间长了各种疾病纷沓而至。如果婆婆在身边,她应该说“我娃不生气了,气坏了身子妈心疼”,对自己儿子说“你赶紧低头认错,不然滚出去就当我没生你”。适时分开夫妻二人,矛盾渐渐平息。
我们县南边有个老太太,今年七十多岁,每每想起老人的大度我还是很佩服。听老人说自己五十多岁那年,儿子儿媳闹矛盾,儿媳当着自己面骂道“日你妈……”。老人只是微微笑道,上前拍着儿媳的脊背说道:“我娃把气出了,不要生气了,你饿了吧,妈给我娃做点饭去。”
旁边的人听后说:“这样的媳妇不要也罢,当着婆婆面骂那么难听的话。”
老人说:“我娃和媳妇离婚了有啥好处,我娃没媳妇了,我孙子没有妈了。”
听后众人不得不佩服老人的广阔胸襟,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我们不能保证不与人发生冲突,可是该怎么处理,却是我们的事。与人发生矛盾,一定利益最大化,特别是自己家人。至少我们不会花钱治病,更不会看着儿子单身自己难受,更不会为孙子失去母亲自责自己。
我想那个媳妇现在可能还对老人指指点点张口大骂,这只是时间问题,年轻气盛而已。当自己成为婆婆时,一定悔不当初。自己婆婆仙逝后,悲痛不已痛哭流涕的一定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