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暑假坚持原创第2天
在外人眼中,我是温柔的、有耐心的,一副和颜悦色的模样。在家里,可就完全两样了。易激惹,常因一点小事就抬高腔,如东西觅不着啦,孩子叫不应啦……俩孩子也多次提醒我:别生气,别生气啊!我生气了吗?总不愿承认,只不过声音大点而已,值得大惊小怪么?再看看人家爷仨,皆柔声细语的,我的粗声大气便显得有些孤雁出群。
我反思自己,说话方式确实不够文雅。但仅限于在家人面前,毕竟在外人面前,我还要竭力维持好形象呢。只有在家里,才更松弛,不用伪装,不必隐藏,真实的一面呈现无遗。也许从小受家庭影响吧,妈妈性格泼辣,做事干脆利落,说话嘎嘣脆,耳濡目染,当然得其真传了。后来我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尝试着改变。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
用语调表达情绪,无非借势压人,从而达到让对方让步的目的。比如叫正在玩游戏的孩子吃饭,一遍,两遍,他要么不应,要么嘴上答应着,仍手不离机,脚不挨地。见状,你便使出杀手锏—狮子吼,见他慌乱奔来的样子,心中颇有几分得意。小样!还不得听老娘的?至此,自恋得到充分满足。
这样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并非每次都母慈子孝,也有鸡飞蛋打的时候。我们不妨掰扯一下,在我眼中,忙碌了半天,终于做好饭,第一要务是让大家赶紧享用,恨不能一呼百应,秒回闪坐。潜台词是:大家都来看啊,我这么辛苦,做了一桌子菜,你们看到了吗,我很能干吧!快夸夸我吧!如若对方不回应,那便是不尊重甚至于侮辱了。因此,我辛辛苦苦做饭,动机并没有那么高尚,什么为了一家子的健康之类的冠冕堂皇的话。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显摆,一种自恋罢了。而孩子们呢?他们当下的第一要务莫过于手中未通关的游戏,一旦终止,便前功尽弃。玩兴正浓,却被生生掐断,不亚于剖心挖肝之痛。不过,孩子毕竟是宽容的,善良的。为了配合父母,装成咪咪老鼠状,小心翼翼地答应着,麻溜地坐到餐桌边,一边大快朵颐,一边还不忘发出“nice”之类的谀词。从这个角度看,父母远没有孩子厚道,一个为己,一个为人。
有些家长要撇嘴了,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有啥高招使出来啊!总不能一味惯着孩子吧?是啊!我只是分析事实,确实没有一颗万能丹,疗愈所有疑难杂症。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不过,我们不妨尝试,倘若能有以上觉察,也许会平静些。同时也要放下偏见,其实孩子们打游戏和大人追剧、迷小说并无两样,许能缓解点焦虑。再唤孩子时,语调里温和有爱,而非急促暴力。和孩子约定,需要唤几次才能让他们有缓冲的时间?他们绝对不会很过分,多是三次。如此,将避免不少纠纷,向家和万事兴迈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