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的作者是克里斯多夫.孟, 是一位在个人及团体教练的领域上有近三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商师。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亲密关系,但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没有进入亲密关系的理想状态,甚至有好些人从一开始爱的死去活来,最终却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本书剖析了亲密关系是如何从甜蜜走向幻灭,又是怎样从幻灭走向灵魂殿堂,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亲密关系分为四个阶段:月晕、幻灭、自省、启示。
一阶段:月晕阶段
月晕阶段,一开始由于相互吸引,然后一步步坠入情网无法自拔。这个阶段只看到了美好的。
二阶段:幻灭阶段
幻灭阶段,我们将看到人们如何在情网中失望、愤恨、挣扎。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各种缺点凸显,发现我们选中的人与心中想的相差甚远,于是就会通过明说或暗示,想把他(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暗示就是不说话并用难看的脸色来表达不满,以引起对方的注意。我们幻想对方拥有读心术能读懂我们的需要,希望对方能安慰我们的安全感和无力感。当对方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就会沮丧、失望、愤怒,就会有四种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注意我,注意我)
权利斗争(你不能强迫我去做我不想做的事)
报复心理(你伤害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甚至会有这样牢不可破的想法:“没有人爱我,世界并没有爱!”。
反思下,我们在面对亲密关系问题时,是否常常用愤怒来保护自己,因为这样永远比承受心碎、承受痛苦要简单的多。
我们对伴侣发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怒气能麻痹我们心中的痛苦,能压过所有的消极情绪。
第二:努力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证明对方是错误的,从而让对方有罪恶感,认为这样就能有效的控制对方的行为。
然而,愤怒只是我们逃避问题的一种手段,用牺牲对方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希望面对内心的缺失,不愿再次揭开伤疤。
当我们的亲密关系受阻时,我们应该停下来勇敢的直面对内心中最深层次的痛苦,问一下自己,是否把取悦自己的责任强加到对方身上了?我的需求是什么?
争吵时谁“开的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生争吵是在告诉我们:内心的创痛需要治疗了。争吵只会导致两个人的关系渐行渐远。
作者提出了一个“沟通八问”来引导真正有效的沟通:
1.我想要什么?
2.有没有什么误会需要先澄清的?
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4.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否视曾相识?
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当我们能诚实的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亲密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与亲密关系无关的问题,也同时能借由跟伴侣沟通的方式解决。
当我们在幻灭阶段中,逐渐尝试着在自身的旧有经历中找寻情绪背后的原因,不再迁怒于伴侣,我们就逐渐迈进了自省阶段。
三阶段:自省阶段
既然爱,就要爱他的全部。
当出现争吵时,先洞察我们的原始信念、释放不舒服的感觉,从内心深处去挖掘,从自身找原因,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担当,找到自己的需求,找出争吵的关键点,分析意见的分歧,沟通交流,然后双方用爱来共同解决,共同改进。
四阶段:启示阶段
当我们可以用爱来解决问题,那么说明我们将进入亲密关系的最后阶段。当我们拥抱我们所爱,就会看见阳光,才能在亲密关系中达到理想状态。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本书告诉我们亲密关系的幸福开关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亲密关系是帮助我们认识自我,疗愈自我、找回真正的自我。
我一直以为:婚姻关系一定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本书颠覆了我以往的观念,其实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幸福的钥匙并不在伴侣身上,而在我们自己手上。学会改变自己,走出舒适区,挑战自己,发现未知的自己,与伴侣之间的关系才会复活,否则换了伴侣,还是一样没有变化,会一样厌倦自己,厌倦生活、厌倦伴侣,唯有改变自己才是解决之道。
曾经我认为亲密关系中的争执是双方性格不合或不爱,事实上潜藏着我童年对“归属感和重要感”的无限渴求。原来我们对别人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自己内心最缺乏的,这是一个投射。
解决难题的根本在于自己的内心,放下期望,当遇到问题时不把不满足的需求怪罪到对方身上。不把期望强加到对方的身上,不从他人身上找自己的需求(归属感与需求感),试图从别人身上找到内心的渴求。放下对对方的期待,全然接受和允许。
亲密关系就像是一面镜子,通过镜像中的一举一动看清楚自己的内心,了解在婚姻关系当中需要的是什么,怎么用爱来解决问题,幸福便会随之而来,就会从“幻灭”走向“和谐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