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惊魂记》是我唯一看过两遍以上的惊悚片。倒不是因为它不吓人,主要是它太经典,尤其是关于精神分析类的电影理论,各大名家都会以它为例。
宏观上,它确立了悬疑语境。说到语境其实是个特别大的概念,展示人所处的环境和状态,从时间到空间,体现在电影中,便是声画对位、人物塑造、叙事策略、场面调度、剪辑方式、声效音乐(本片与《公民凯恩》的配乐都是由伯纳德·赫尔曼操刀),以及服化道等等,可以说在电影史上,该片为现代电影确立了悬疑范式。
细节处,巧用特写。希区柯克被称为“电影技巧的百宝箱”,他的蒙太奇,他的主观镜头....各种技巧都炉火纯青,仅以给我印象深刻的“特写”为例。
第一处,人物特写。当玛瑞恩携款潜逃的时候,辅助以车灯一明一暗的转变,通过近距离表情的变化,营造出日夜兼程的疲惫与急于逃跑的紧张氛围。在浴室桥段中,玛瑞恩惊恐的特写表情带给我无法磨灭的惊吓,浴帘真是个好道具,隔绝透视,同时又形成了联想。
第二处,事物特写。不经意,却是制造联想的符号,比如鸟的标本——乌鸦和猫头鹰,在人们传统印象中,它们是死亡和厄运的象征,玛瑞恩和私家侦探都进了小客厅,并看到了它们,而玛瑞恩的姐姐和情人没进小客厅,虽然也遇险却没事,就像在《教父》里,桔子在谁手里,宣判了谁的死期是一个道理。用“符号”表意或暗示,既引导叙事又制造悬疑,很加分。
第三处,社会意义,关注人的精神异变。 希区柯克大概是第一个将镜头对准人格分裂症的导演,通过病态恋母情结下对女性既迷恋又厌恶的矛盾情绪,塑造了经典的人格分裂患者诺曼·贝茨。源于生理本能,他喜欢玛瑞恩,才会偷窥她;而他的第二性格模仿着母亲的喜好,痛恨玛瑞恩,才会在偷窥中突变,继而换装抡刀。同时,贝茨也在社会角色“男人”和家庭角色“儿子”之间转换,在精神挤压和反抗中形成“原罪”,有动因、有层次地展现了精神异变的病态心理和外化行为。
喜欢看惊悚片的,这一定是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