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的朋友。”伴随着一股浓烈的香水味,一个人影在我的对面坐下了。
我抬头看清对方的容貌,有些意外。因为他是一位外国人。
这位外国友人大约四十多岁,戴着绣有纽约尼克斯队队徽的棒球帽,留着浓密的大胡子,身子壮得像一头熊。今天虽然不是特别冷,但也在10℃以下,他竟然只穿着一件法兰绒的格子衬衫。或许浓密的体毛真的能帮助御寒吧?
而让我意外的点是他的中文字正腔圆,极其标准,比很多方言口音较重地区的中国人说得都好。让我想到了之前在央视当主持人的加拿大人大山。
“Hello……额,你好,有什么需要咨询的嘛?”
“是这样的。我想问问,在哪里可以买到规格大一些的Ibuprofen?100粒的那种?”
我吓了一跳。100粒的布洛芬?当饭吃呢!我第一反应是怀疑这位老外别有用心。但心里再一合计,好像布洛芬也不能拿来干别的什么,又不是盐酸伪麻黄碱。
“据我所知,好像有20粒一盒的布洛芬缓释胶囊,但100粒的肯定没有,你要这么大的量干什么?”
老外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调整过来,笑着解释:他和他的妻子都是英国人,去年年初一起来中国工作。他在一家知名教育培训机构教英语,妻子则是某星级酒店的调酒师。
他有比较严重的骨关节炎,而他的妻子则被顽固的偏头痛长期折磨。因此,有镇痛作用的布洛芬是他家的常备药,且使用量巨大。两人都是稍有不适,便吞下一粒布洛芬缓解症状。
“中国的Ibuprofen,量都太小了,没几天一盒就吃完了,我想多买几盒也不被允许。因为……你懂的。”他指了指自己的口罩,俏皮地眨眨眼。
“一痛就用止痛药?这怎么行!你应该去看医生。”我震惊了。就他这样的穿衣风格,没关节炎倒怪了。
他笑了笑,告诉我,在英国,去医院看病不是很方便的事。而他的家庭医生也建议,如果情况没有恶化,可以一直用布洛芬或者泼尼松控制。
竟然还能这样。我有些无语,又问他,你长期服用布洛芬,没有出现耐药吗?
“什么?”他疑惑地瞪大眼睛,表示不解。看来,这位老兄的中文发音虽然地道,但词汇量还有提升的空间。
“No resistance?This drugs.”
“Oh!”他恍然大悟,“Maybe,but still useful.”
我建议他可以来我们医院治疗。他表现出很乐意的样子,并吹了一大通彩虹屁,什么中国医学如何发达,中医中药如何神奇。不过我感觉,他应该没有要去看病的意思,他的目的只是想买到需要剂量的布洛芬。
外国友人离开后,我开始琢磨起来。关节炎和偏头痛,除了抗炎镇痛,还能怎么治疗呢?这么说起来,那位一开始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家庭医生好像也没啥问题。
又想到,中西方对待疾病的态度似乎也大有不同。中国人追求“治本”,也就是从根子上彻底解决疾病。但事实是,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无法治愈,只能控制与缓解症状。劳心费力想要“治本”,到头来大概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少中老年人遭遇的许多保健类骗局,很大程度上正是渴望“治本”的心态导致的。
这方面,外国人那种“能控制,不恶化,就是没事人”的混不吝精神,倒颇有借鉴意义。当然,身体有不适还是要尽早就医,像文中那位老外吃药如吃饭的做法同样不值得提倡。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