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号,收到李同学一条微信“10月1号,7:40(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2飞,9:25(郑州)新郑国际机场T2降”。
我随即回复,“您这是要亲自回来了吗?”
“对,敢问兄台可有时间?”李同学的问号意味深长。
“必须有,请允许我代表人民为长期为人民服务的您提供服务。”我回复到。
“批准。”
“不见不散。”
认识李同学是在高一,距今也十八年了。李同学是一个运动型人才,高二开始走体育特长生,并顺利考上了国内一所知名体校。本科毕业后,又执意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初到社会,没找到啥好工作,被我“包养了”一段时间,管吃、管住、“陪睡”,直到他考上了重庆的一名刑警,临走前我借了他三千的路费。
上次见李同学是四年前了,那是农历的小年,一共就回来两天,下午还要赶飞机,我到他家时正在收拾行李,也没说上几句话,就互相道别了。
中间也约过几次,都无疾而终。当然,爽约的都是李同学——临时出任务。
早上8:30,驾车驶向新郑国际机场。一路天色阴沉,心情却晴空万里。我们约定在T2航站楼2号指示牌见面。
李同学一身黑色运动装,白色T恤,精神的寸发,单肩背着一个登山包,脸上挂着浅浅的笑意,那是一种你的所有我都懂的笑意。
上车后,李同学想在附近找个餐馆犒劳我的风尘仆仆,被我拒绝了。我坚持去老家的小餐馆,虽然不如城里的华丽,却很安静。李同学无语,毕竟是我掌握着方向盘。
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了李同学家村口的一家餐馆。一个“东方不败”——油炸花生,一个莲藕,一个拍黄瓜,一个糖醋鱼,一个玉米羹,也算是四菜一汤了。李同学说我没啥变化,我说李同学竟然又白了,看来重庆就是水气大,养人。李同学说我工作安逸,离家又近,羡慕。我说李同学注意安全,你的是高危职业。李同学说我一儿一女,命好。我说李同学两个儿子,比我有奋斗的动力。我们从忙碌又小确幸的现在谈到前路迷茫、浑身疲惫、互相扶持的刚毕业,又谈到上下铺、同桌的高中时代。岁月无声,以前的两个人成了两家人。
我们沉默了片刻,阴沉的天气不知何时放晴,温暖的秋日阳光从窗口倾泻进来,仿佛过去的时光一起安静地流淌了过来。
临近中午,我知道李同学的家里会有众多亲人等候,便不再打扰。我们各自端起一杯凉白开,一饮而尽。
敬过去,敬现在。
滴酒未沾,却有些心醉。
李同学没再说话,挥手道别。我发动车子,放下玻璃窗,打了一个“OK”的手势。车载音乐随即播放出了《再见,警察》,仪表盘上的指针从“0”慢慢转到了“60”,李同学也在后视镜中慢慢消失……
而我心底也有一个声音,再见,警察,我们还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