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错一字,历史便会跑偏千年——“帝”变“帚”,“帚”生“婦好”的故事
考古与古文字学最怕的不是没有答案,而是先入为主的答案被固化为“真相”。在甲骨文释读史上,“妇好”就是一个可能由误释引发的历史叙事。
从“帚”说起
在二十世纪初,罗振玉先生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将甲骨文中的一个字释作“帚”,认为它象一把倒立的扫帚——柄末卓立,与金文“戈”字的柄相似;字中的一横象扫毕倒挂在架上的样子。郭沫若、唐兰等学者沿用此说,“帚”字解释自此定型。
接着,学界把“帚”与“女”“子”组合,释作“婦”与“好”,合读为“婦好”,并据甲骨卜辞与殷墟5号宗庙遗址的墓葬,认定她是商晚期武丁配偶、王后——后来被塑造成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再后来,“妇”被解释为爵号,代表子姓贵妇,身份论述愈加复杂。
但如果“帚”根本不是“帚”呢?
近年的甲骨文字形对比中,有学者注意到,这个被释作“帚”的符号,其主干部分与“帝”字的早期形态高度相似:
• “帝”在甲骨文中多写作一个高位之神形象,手持权杖或祭器,顶部常有一横表示天位。
• “帚”说中所谓的“倒立扫帚柄”,很可能是“帝”形中的权杖部分;所谓“架横”,可能原是“帝”字冠部的一部分。
• 部分甲骨片中,“帚”形符号与“帝”字在同一语境中互见,并无器物意义,反而多用于祭祀、王号、祖名等场合,这与“帝”更为吻合。
如果最初的字形是“帝”而非“帚”,那么后续将它与“女”“子”组合为“妇好”的解释,就可能完全跑偏。那意味着:
1. “妇好”这个人名可能并不存在。
2. 安阳殷墟5号墓的主人身份未必是武丁王后,而是另一位带有“帝”号的祭祀人物。
3. 一整套关于“女将军”“商王后”的叙事,可能是基于文字误释而构造的文化符号。
一字之差,千年跑偏
古文字考释并不是自由创作,每一步都应该有严密的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的多重验证。否则,一个早期的字形误判,就可能创造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历史人物,并在文化记忆中延续百年。
“帝”变“帚”,“帚”生“婦好”,这并非只是学术分歧,而是警示我们——面对古文字,我们必须保持怀疑精神,不轻易将假设钉死为真相。
因为,差之毫厘,缪以千里,不只是成语,它可能正发生在我们所信以为真的历史中。